1797 年 2 月,巴黎《纪事报》一则消息让债权人集体心惊 —— 法国政府决定将国债市值打 3.3 折,投资者一夜之间要承担 67% 损失。这便是法国 “三分之二破产” 事件:政府未完全违约,却让债权人蒙受巨损。
危机早有伏笔。18 世纪法国虽为欧洲富国,却因连续战争(路易十四西班牙王位继承战、路易十五七年战争、支持美国独立战)拖垮财政。1788 年,国债达 50 亿里弗尔,年利息占税收一半。王室想向贵族、教士加税遭拒,财政改革接连失败。1789 年 5 月,路易十六被迫召开三级会议,却引爆法国大革命,王权倒台后,新共和国继承旧债,却失了税收能力。
1789 年 12 月,财政部推出以没收教会土地为抵押的纸币 Assignat,初发 4 亿里弗尔本是临时措施,却在 1796 年累计超 45 亿里弗尔(近法国 GDP 十倍)。币值暴跌:1791 年能兑 1 里弗尔银币,1795 年只剩 1/1000,引发恶性通胀 —— 巴黎面包价从每公斤 0.14 里弗尔飙至 9 里弗尔,母鸡卖 300 里弗尔,商人只收黄金外币。1795 年冬,巴黎爆发 “面包暴动”,民众喊着 “要面包,不要废纸”。
1796 年,财政部长拉梅尔废除 Assignat、推新 “地券”,却难挽市场信心。1797 年,他提出激进方案:仅承认 1/3 国债,其余注销。当时国债持有人多为中产储户、寡妇、退役军官,法案通过当天,巴黎债市恐慌,旧国债票面暴跌九成,储户追打债券经纪人。虽拉梅尔称 “只是清理账本”,却成金融史著名 “技术性违约”。
不过,这一方案让法国债务 / GDP 比率从 120% 降至 40% 以下,政府重获借贷能力。1799 年拿破仑上台后稳定货币,1803 年发行 “法郎银币”,结束十年混乱。只是,付出代价的中产再未东山再起,法国工业化速度落后英国近半个世纪。
再看当代日本,走了另一条路。1990 年泡沫破裂后,日本陷 30 年低增长低通胀,政府靠财政刺激推高债务,GDP 占比达 250%(全球最高),却靠货币政策 “隐性违约” 维持:2013 年 “安倍经济学” 下,日本央行大规模购债,2024 年持债占比 52%;2016 年推出 “收益率曲线控制”,将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钉在 0% 左右。2023 年,日本通胀 3.1%,国债实际收益 - 2.4%,储户购买力被逐年吞噬。
这两个故事藏着三个核心道理:
道理一:通胀是政府 “隐性赖账” 的利器
政府无需明着违约,制造通胀就能完成财富转移 —— 债务人获益,债权人被无声收割。二战后英美靠 “金融压制”(压低利率、容忍通胀),十年内将债务 / GDP 比率大幅下降,就是典型例证。
道理二:实际回报比名义收益更重要
名义利率易迷惑人,比如日本储户看似拿零利率 “稳健收益”,实则因通胀每年流失购买力。衡量财富的关键,从来不是账面数字,而是扣除通胀后的真实购买力。
道理三:泡沫破裂后,复苏是场漫长的熬战
法国 1797 年后工业落后英国半世纪,日本陷入 “失去的三十年”,都说明结构性去杠杆可能持续数十年。对投资者而言,熬过长时间的平静,比盲目预测短期反弹更重要。
法国的 “一夜破产” 与日本的 “三十年失血”,本质都是债务高企时的选择 —— 债务不会消失,只是换了形式;违约不会宣布,只是换了名字。真正的智慧,是在风平浪静时,看清暗潮的方向。
来源:金色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