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仅用几个小时,号称与美元1:1锚定的稳定币 USDe 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市场考验。短时最低跌至 0.65 美元,相当于持有 1 美元在手上什么事都没干,钱就少了 35%。不过,这一“脱锚”仅持续数小时,价格随后迅速回升至 1 美元 附近。
短期的剧烈波动,让这枚新兴稳定币一度站上风口浪尖。有人担忧稳定币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也有人认为,这是一次真实世界资产(RWA)理念被市场验证的过程。事实上,USDe 的波动并非孤立事件,它揭示了整个加密资产体系在稳定性上的共性脆弱。要理解这种波动的逻辑,我们需要先看看“稳定”的另一面——比特币与黄金的对比。
二、比特币与黄金的“稳”,其实不是同一种稳
比特币常被称为“数字黄金”,但两者的稳定性来源截然不同:
黄金的稳,来自千年共识与实物稀缺;
比特币的稳,来自算法稀缺与网络信任。
在通胀环境下,机构倾向将比特币视为“抗通胀的替代资产”。但不同于黄金的“实体锚”,比特币的价格仍高度依赖市场情绪与流动性——例如在 10 月 11 日凌晨,全球加密市场出现短时剧烈波动,比特币在约 30 分钟内最大跌幅达 12.7%,最低一度触及102,000 美元。这说明,比特币在长期可能具备储值逻辑,但短期仍极具弹性与波动性。
正因为这种波动性延伸至整个链上市场,当稳定币以比特币、以太坊等资产作为抵押时,其稳定机制也会被市场波动“放大”。这正是理解 USDe 脱锚的关键背景。
三、USDe脱锚:风险与韧性并存的“对冲实验”
USDe 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储备型”稳定币,而是一种创新的 “对冲型、超额抵押” 结构。
它的抵押物包括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加密资产,并通过衍生品头寸来实现风险对冲。通俗来说:
抵押池提供资产底仓;
对冲仓位在市场下跌时产生浮盈,用来抵消抵押物的贬值;
从而维持整体系统的美元价值稳定。
这种机制有明显优势:无需依赖银行账户或法币储备,也能实现一定程度的稳定性与收益性。
但它也有一个前提——市场必须有充足的流动性和对冲空间。在这次行情中,流动性骤降、衍生品滑点放大,对冲仓位一度滞后,导致价格短暂偏离。
不过,USDe 团队在数小时内迅速调整参数、补充流动性池,并披露储备与交易情况,市场信心随之恢复。
从机制角度看,这次“脱锚事件”既暴露了模型的边界,也展现了其自我修复的能力。这既是一场风险教育,也是一场去中心化稳定机制的真实压力测试。
四、稳定的关键不在算法,而在“锚”的质量
脱锚事件再次提醒我们:“稳定币”的稳定,从来不是靠算法魔法,而在于它所锚定的资产质量。
如果抵押物仍是高波动的加密资产,那么“对冲稳定”只能是一种阶段性平衡;
而当底层抵押物来自现实经济(如黄金、国债、应收账款、票据等),稳定性才具备更坚实的支撑。
这正是 RWA(Real World Asset,现实世界资产) 的核心价值所在。RWA 的引入,让稳定币从“虚拟算法模型”走向“真实资产凭证”,让“稳定”变得更有根基。
事实上,主流稳定币发行方已经在引入 RWA:
USDT、USDC 已将国债与现金储备纳入抵押体系;
新型项目则尝试将黄金、碳信用、短期债券等资产上链。
这不仅增强了抗风险能力,也让稳定币逐步成为连接现实金融与链上生态的桥梁。
五、结语:真正的赢家,是全人类
USDe 的波动,让市场重新认识“稳定”的真义。
它的创新值得肯定:让稳定币不必依赖传统银行体系,也能在链上自我运转;
它的风险同样需要警惕:在极端行情下,算法与流动性仍需更强韧性。
但从更长远的角度看,这并非失败,而是加密世界“自我进化”的必经阶段。
每一次脱锚、修复与反思,都是稳定机制从理想到现实迈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RWA 的价值被再次放大。
它不仅是稳定币未来的重要支撑,更是让虚拟金融真正触及实体经济的桥梁。
对于求职者和从业者而言,系统学习 RWA 知识,意味着理解下一代金融体系的底层逻辑——
从“链上算法”到“现实资产”,
从“虚拟价格”到“真实价值”,
这是一次属于全人类的金融认知升级。
来源:金色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