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周,币圈再次迎来一场血洗。市场情绪肉眼可见地跌至冰点——比特币艰难守在10月暴跌低点附近,以太坊更是失守3500美元关键支撑。除隐私板块外,几乎所有板块全线瀑布。过去24小时,全网爆仓金额超过10亿美元,爆仓人数高达数十万。可令人唏嘘的是,如今这样的数字,已难再引起太多惊呼。大家似乎都对这种级别的“流血”习以为常。

但市场的下跌,从来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回头复盘,这一轮暴跌的背后,其实有三股力量在同时发力。
一、行业内爆雷频发:信任再次塌方
这周最致命的打击,来自币圈内部自己人。11月3日,元老级DeFi项目 Balancer 爆出严重安全漏洞,被黑客卷走约 1.16 亿美元。要知道,Balancer在去中心化金融领域的地位堪比Uniswap,是少数几家“DeFi基建级”项目之一。连这样的老牌协议都能在代码层面“翻车”,市场信心自然遭到重创——当连老项目都靠不住,投资者还该相信什么?
更糟的是,第二天理财平台 Stream Finance 再度暴雷。项目方含糊其辞地承认损失9300万美元,却连“怎么丢的”都说不清。社区普遍怀疑,祸根早在10月11日那轮暴跌中埋下。短短两天,行业内部蒸发超 2 亿美金。在这样一个存量博弈的市场里,任何一次抽血都可能成为压垮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宏观环境全面收紧:流动性枯竭
再把视野放宽到全球市场。11月4日,日韩股市、美股期指悉数转跌。币圈并非孤例,背后是宏观层面的全面收紧。

首先是 美联储态度的急转。最新讲话中,官员们明确表示“不急于降息”,直接浇灭了投资者刚刚燃起的宽松预期。资金面上,数据同样不乐观:上周比特币美股ETF净流出高达 8.02 亿美元,本周一又流出 1.8 亿美元。这批原本被视作市场“活水”的机构资金,如今反而成了抽水机。
与此同时,政治风险 也在持续叠加。美国联邦政府“停摆”进入第35天,追平历史纪录;机构被迫削减高风险敞口。而11月5日的最高法院“关税审判”即将登场,其结果可能重塑贸易格局。市场最惧怕的,正是这种不确定性。
三、底部究竟在何方?多空分歧加剧
面对持续下跌的市场,分析师之间的观点开始出现明显分歧。
Glassnode 的数据指出,比特币当前正徘徊在短期持仓成本价——约 11.3 万美元 附近,这是多空双方的关键争夺区。若迟迟无法收复,可能会进一步下探至 8.8 万美元,那是主动投资者的平均成本线。
CryptoQuant CEO Ki Young Ju 则提醒,从链上数据看,比特币持有者的平均浮盈高达 93%。获利盘过厚,意味着抛压依然存在;资金虽流入,但价格迟迟不动,症结在于“需求疲软”。
10x Research 的 Markus Thielen 则设定了一条更直观的防线:107,000 美元。一旦该位置失守,10万美元大关将岌岌可危。而中文KOL 半木夏 则观点更为激进——他认为“传统4年周期牛市已经结束”,预计比特币将先跌至 8.4 万美元,随后经历数月震荡,最终在2026年随美股泡沫一并冲上 24 万美元。
四、结语:希望与现实的拉锯
从历史数据来看,11月往往是比特币表现最好的月份。但在当前这一片利空笼罩的环境下,这一“季节性规律”还能否奏效?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此刻的市场,正站在关键十字路口:一边是历史周期的乐观召唤,另一边是现实层面的信任塌陷与流动性枯竭。
多空双方的拉锯,将决定未来行情的方向。而对于仍留在场内的投资者而言,也许最重要的,不是去猜底,而是守住自己的心态与仓位。
来源:金色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