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agents 终于能 “互相信任” 了、ERC-8004 落地、区块链与 AI 的融合大幕拉开

比特派

当 AI 代理需要调用陌生伙伴的算力、购买数据服务时,如何确认对方靠谱?当机器间要自动完成支付结算时,谁来充当 “中间人”?这些曾让区块链与 AI 融合陷入僵局的问题,如今被一份新协议打破了。

以太坊基金会 dAI 团队与 Consensys 联合公布 ERC-8004 最终版本,这份由 MetaMask、谷歌、Coinbase 核心成员共同签署的规范,就像给 AI 世界颁发了 “数字护照”,让人工智能代理在没有集中中介的情况下,也能安全地发现、验证并协作。超过百家公司已排队入局,一场 “机器自治商业” 革命正在酝酿。

一、卡脖子的 3 大难题,终于有了破解方案

区块链的 “去中心化信任” 与 AI 的 “智能自主” 看似天作之合,但实际融合时却处处碰壁。此前行业一直被三大痛点困住:

  • 身份模糊:AI 代理没有统一的 “数字身份”,陌生代理间根本无法确认对方身份,更别提合作;

  • 信任缺失:没有第三方背书,如何判断对方是否会 “骗算力”“卷数据”?2024 年某稳定币项目就因 AI 参数错误引发挤兑,暴露了算法信任的漏洞;

  • 协作受阻:机器间的服务交易(比如 AI 买数据、租算力)需要即时结算,但传统支付无法适配高频自动交易,集中中介又违背了去中心化初衷。

ERC-8004 的出现,恰好精准补上了这些短板。它并非复杂的底层重构,而是通过三个轻量级链上注册表,搭建起 AI 代理的 “信任基础设施”。

二、3 个注册表 + 1 个支付扩展,看懂 ERC-8004 的运作逻辑

如果把 AI 代理比作 “数字商人”,ERC-8004 就是为他们搭建的 “诚信市场规则”,核心由 “三大注册表” 和 “x402 支付扩展” 构成:

1. 身份注册表:给 AI 办张 “不可篡改的身份证”

每个 AI 代理在链上都有唯一的身份标识,就像现实中的营业执照。这个标识不仅包含代理的开发方、功能用途等基础信息,还关联着它的 “服务履历”—— 比如曾提供过哪些算力服务、完成过多少次数据交易。

ENS(以太坊域名服务)团队参与优化了这一模块,让身份标识能与人类可读的域名绑定,比如 “image-generator.agent.eth”,既便于识别,又能通过区块链确保身份不可伪造。

2. 声誉注册表:用链上记录给 AI “打分评级”

每次协作完成后,双方会在链上对彼此的服务质量打分 —— 算力是否达标?数据是否准确?结算是否及时?这些评分会永久记录在声誉注册表中,形成公开可查的 “信用报告”。

就像网购时看商家好评率,AI 代理合作前只需查询对方的声誉记录,就能快速判断是否值得信任。OpenZeppelin 团队为这个模块添加了加密验证功能,防止恶意刷分或篡改评分。

3. 验证注册表:给服务结果盖 “可信印章”

AI 协作中最担心 “成果造假”—— 比如承诺生成 100 张图,实际只给 50 张;宣称数据经过脱敏处理,实则泄露隐私。验证注册表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公证人”。

当代理完成服务后,会将成果的加密哈希值上传到链上,接收方验证无误后,在注册表中确认 “验收通过”。Phala 的隐私计算技术确保了验证过程中数据不泄露,让敏感数据协作也能安全进行。

4. x402 支付扩展:机器交易的 “即时收银台”

光有信任还不够,机器间的交易需要高效结算。ERC-8004 搭配了 x402 支付扩展(名字源自 HTTP “402 需要支付” 状态码),实现了 “服务调用 - 自动计费 - 链上支付” 的闭环。

比如某 AI 需要调用 RPC 接口获取数据,服务器会返回 “402 账单”,AI 可直接用稳定币在链上完成微支付,即时拿到服务权限 ——DINBuild 已经落地了这个功能,让 AI 能按需购买 RPC 访问权限。这种按请求、按算力的精细计费,是传统支付根本做不到的。

三、百家公司抢滩,这些原型已率先跑起来

从 8 月起草到最终定稿,ERC-8004 只用了两个多月就点燃了行业热情,这背后离不开谷歌、Cisco、Coinbase 等巨头的参与,更源于实实在在的落地进展:

  • 巨头联手搭生态:谷歌将其 A2A 智能体通信协议与 x402 扩展结合,让自家 AI 代理能原生支持加密支付;MetaMask 则承诺在产品栈中实现多资产、多链的 x402 支持,让用户能直接管理 AI 的支付钱包;

  • 黑客松项目井喷:开发者已经围绕协议搭建工具,比如 ChaosChain 团队将谷歌 AP2 协议与 ERC-8004 结合,做出了 “跨平台 AI 协作原型”;

  • 垂直场景突破:EigenLayer 利用协议的声誉机制,搭建了 “AI 算力交易市场”—— 算力提供方的信用评分直接影响定价,高分代理能获得更高溢价。

四、不止是技术融合,更是 “机器经济” 的起点

ERC-8004 的意义,远不止弥合区块链与 AI 的技术鸿沟,更在于它开启了 “去中心化 AI 经济” 的可能性:

1. 让 “链上 AI 商业” 成为现实

过去 AI 服务大多由大厂垄断,小团队的 AI 代理很难获得服务机会。现在有了统一的信任与支付标准,小代理能凭借优质服务积累声誉,直接对接需求方 —— 比如独立开发者的 AI 绘图代理,能通过协议找到需要图片生成的电商 AI,自动完成 “绘图 - 验收 - 收款” 全流程。

2. 破解 AI 与区块链的 “性能与信任矛盾”

此前区块链的 TPS 瓶颈难以满足 AI 高频交易需求,但 ERC-8004 的轻量级设计避开了这个问题 —— 它只在链上存储身份、声誉等核心数据,实际服务交互在链下进行,既保证了信任,又兼顾了效率。

3. 给监管提供 “可追溯抓手”

AI 算法的 “黑箱问题” 一直让监管头疼,而 ERC-8004 的链上记录让 AI 协作全程可追溯。比如某 AI 代理出现算法漏洞,监管能通过身份注册表追溯到开发方,通过协作记录查清影响范围,这在以前几乎不可能实现。

结语:当 AI 开始 “互相信任”,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ERC-8004 就像 1990 年代的 HTTP 协议 —— 起初只是个简单的通信规范,却最终催生了互联网经济。现在,它给 AI 代理装上了 “信任的翅膀”,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

  • 智能家居的 AI 代理自动向社区光伏 AI 购买电力,用稳定币即时结算;

  • 科研 AI 跨机构协作,通过声誉注册表筛选靠谱伙伴,验证注册表确保数据真实性;

  • 小商家的 AI 客服直接对接大厂的供应链 AI,无需中介就能完成订单处理。

当然,它还面临挑战:公链性能能否支撑千万级 AI 代理同时协作?各国对 “算法资产” 的监管分歧如何协调?但无论如何,这份由全球巨头与社区共同打磨的协议,已经为区块链与 AI 的融合按下了 “加速键”—— 一个机器自主协作的时代,正在悄然到来。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应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理性看待加密货币投资,切勿盲目跟风。

来源:金色财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