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稳定币不是美元杀手、反成 “霸权强化器”、2027 年或引 1.4 万亿资金入场?

阿花

当 “去美元化” 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稳定币的崛起曾被不少人视作挑战美元霸权的 “利器”。但摩根大通最新报告却抛出了一个反常识的观点:稳定币的全球普及非但不会加速去美元化,反而可能成为巩固美元地位的 “数字助推器”,未来几年甚至可能带动数万亿美元资金流入美元体系。这一看似矛盾的结论背后,藏着数字资产与全球货币格局的深层逻辑。

摩根大通:稳定币不是美元杀手、反成 “霸权强化器”、2027 年或引 1.4 万亿资金入场?

一、核心论断:稳定币不是 “去美元化工具”,而是 “美元延伸器”

“稳定币的普及与其说会加速去美元化,不如说有可能强化美元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摩根大通分析师 Kunj Padh、Meera Chandan、Octavia Popescu 在报告中明确指出。这一结论打破了市场对 “数字资产颠覆传统货币霸权” 的固有想象,而支撑其观点的核心依据,是稳定币与美元的 “强绑定属性”。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稳定币总供应量中,约 99% 都与美元或美元底层资产保持 1:1 锚定。无论是占据 70% 市场份额的 USDT,还是由贝莱德管理储备资产的 USDC,其背后的支撑物大多是美国国债、美元现金、逆回购协议等美元资产 ——USDT 的储备中仅美国国库券就占 66.05%,规模近 990 亿美元;USDC 的美债占比更是超过 80%。

换句话说,稳定币本质上是 “数字化的美元 IOU”:每发行 1 美元稳定币,发行方就要储备等值的美元资产。当企业或个人在全球范围内使用稳定币进行交易、结算或储值时,本质上是在间接持有美元资产,这相当于把美元的使用场景从传统银行体系,延伸到了更广阔的区块链世界。

二、规模之争:摩根大通内部吵起来了,5000 亿还是 2 万亿?

尽管对 “稳定币强化美元地位” 达成共识,但在 “市场能做多大” 这个问题上,摩根大通内部却出现了明显分歧,不同团队给出的预估差距高达 3 倍。

1. 乐观派:新兴市场团队看到 2 万亿美元潜力

该行新兴市场股票策略团队的观点更为激进,他们认为稳定币市场最终规模可能扩大至 2 万亿美元。这一判断背后,是对新兴市场需求的看好 —— 在部分金融基础设施薄弱的国家,稳定币凭借低门槛、快结算的优势,正成为跨境支付和资产保值的重要工具。比如东南亚的跨境贸易商,用 USDT 结算能避开复杂的银行流程,成本比传统电汇降低 70% 以上,这种真实需求可能支撑市场持续扩张。

2. 谨慎派:利率策略团队只认 5000 亿美元

美国利率策略团队则显得保守许多,将预期规模定在 5000 亿美元。他们的顾虑集中在两点:一是监管不确定性,各国对稳定币的立法态度尚不统一,可能限制其普及速度;二是需求替代性 —— 若稳定币的需求只是从美国银行存款、货币市场基金转移而来,而非新增的美元持有需求,市场规模自然难以突破。

3. 关键推演:1.4 万亿新增美元需求从何而来?

结合两种预期,摩根大通外汇策略团队给出了一个关键测算:若按 2 万亿美元的上限规模计算,到 2027 年,支撑稳定币市场增长将产生约 1.4 万亿美元的额外美元需求。

不过报告也强调,这个看似庞大的数字,放在全球美元市场中并不算 “重量级”—— 国际清算银行最新数据显示,美元货币对的日均交易量高达 8.6 万亿美元,1.4 万亿美元的新增需求仅相当于其日均交易量的 16% 左右,不会引发美元汇率的剧烈波动。

三、深层逻辑:稳定币如何成为美元的 “数字护城河”?

稳定币之所以能强化美元地位,本质是借助区块链技术,为美元搭建了更灵活的 “全球渗透网络”,这与传统美元霸权的支撑体系形成了互补。

过去,美元的全球地位主要依赖三大基础设施:SWIFT 国际电汇系统、美国银行体系和美国政府信用。但这套体系存在门槛高、效率低的弊端,很多小型企业和新兴市场用户难以触及。而稳定币恰好弥补了这一短板:

  • 技术赋能渗透:通过区块链,稳定币实现了 “无中介、低成本” 的跨境转移,即便是没有银行账户的群体,只要有手机就能使用美元稳定币,这让美元的触角延伸到了传统金融覆盖不到的 “盲区”;

  • 监管绑定巩固:美国通过《稳定币法案》将美元稳定币纳入监管,要求发行方必须是受监管金融机构,储备资产以美元现金和短期美债为主,甚至禁止非美国实体发行美元挂钩稳定币。这相当于把稳定币变成了 “合规化的美元衍生品”,进一步锁定了其与美元体系的绑定关系;

  • 市场惯性强化:目前 USDT、USDC 等美元稳定币已占据近 90% 的稳定币市场份额,形成了强大的网络效应。企业和用户更愿意使用 “大家都在用” 的稳定币,这种惯性会让美元在数字时代的优势持续强化。

四、争议仍在:两个关键问题决定最终走向

不过,摩根大通的结论并非 “定论”,稳定币对美元的实际影响,还取决于两个核心变量的走向。

1. 需求来源:是 “转移” 还是 “新增”?

这是最关键的分歧点。如果稳定币的需求只是 “存量转移”—— 比如用户把银行里的美元换成 USDT,那么整体美元需求不会增加,只是形态从 “存款” 变成了 “稳定币储备”;但如果需求来自 “增量市场”—— 比如外国企业为了使用稳定币,特意兑换更多美元资产作为储备,那么就会产生真实的新增美元需求,这才是强化美元地位的核心动力。

2. 竞争格局:其他货币稳定币能否突围?

目前美元稳定币的主导地位无可撼动,但并非没有挑战者。中俄等国正探索用本币锚定的稳定币支撑跨境贸易,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发展也可能分流稳定币的需求。不过从当前市场来看,美元稳定币的先发优势和储备资产优势难以短期撼动,USDT 单家的美债储备就高达 800 亿美元,远超其他货币稳定币的总和。

结语:数字时代的美元霸权,换了种 “玩法”

摩根大通的报告,本质上揭示了一个趋势:美元霸权正在从 “传统金融霸权” 向 “数字金融霸权” 延伸。稳定币没有颠覆美元,反而成了美元适应数字经济的 “新载体”。

对普通人而言,这意味着 “炒币” 背后藏着全球货币格局的博弈;对国家而言,稳定币的竞争早已不是 “技术之争”,而是 “货币主权之争”。无论未来市场规模是 5000 亿还是 2 万亿,有一点可以确定:数字时代的货币霸权,终将与稳定币的格局深度绑定,而美元正试图在这场新竞赛中,延续它的优势。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应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理性看待加密货币投资,切勿盲目跟风。

来源:金色财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