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生意真相:从 “躺赚神话” 到巨头突围战

阿花

稳定币生意真相:从 “躺赚神话” 到巨头突围战

一、引子:被神化的 “躺赚生意”

“在区块链上发个挂钩美元的币,靠规模效应压低成本,躺着赚无风险利率。”—— 这是多数人对稳定币生意的直观印象。不得不承认,这种说法并非完全空想:稳定币的核心盈利逻辑确实是 “利差套利”,且头部玩家的利润数据足以让市场眼红。

Tether 的财报就是最鲜活的证明。手握 1700 亿美元规模的 USDT,其利润率高达 99%,2024 年净赚 130 亿美元,2025 年单季度利润就冲到 49 亿美元。这些利润里,超 70 亿美元来自国债与回购协议的利息,占比过半 —— 要知道,它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已达 908.7 亿美元,占总储备的 82.5%。放眼整个美元稳定币赛道,4% 的利润率堪称 “行业及格线”,这个数字比肩美团外卖,超过沃尔玛(2024 财年 2.39%)和京东(2024 年 3.6%)的净利率。

如此诱人的收益,让稳定币成了资本追逐的香饽饽。企业争相抢占 “铸币权”,社媒上更流传着它是 “低利润生意救星” 的说法。但硬币的另一面是:这门看似简单的生意,实则藏着外人看不见的重重门槛。

二、拆解真相:“躺赚” 背后的重成本壁垒

稳定币的技术架构其实是最微不足道的环节,真正的考验藏在生态运作的每一个细节里。从合规到运营,从需求建立到风险防控,每一步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

1. 合规:千万级入场费的 “生死关”

稳定币的核心是 “信用”,而合规是信用的基石。但要在全球多地拿到合规牌照,堪称一场 “烧钱马拉松”。香港合规交易平台 HashKey 的申牌费用据传高达 2000-5000 万港币,OSL 的中期财报更显示,仅顾问、合规、保险等经营开支就达 6500 万港币。对初创企业而言,动辄千万美元的合规成本,足以直接浇灭入局热情。

2. 运营:藏在细节里的 “吞金兽”

即便闯过合规关,后续的运营成本仍会持续 “吸血”。资金托管需要对接专业机构,流动性储备要维持足额规模,日常运维更需技术团队 24 小时待命 —— 这些开支加起来,数千万美元也只是起步价。

3. 需求:最难建的 “生态护城河”

发行稳定币只是第一步,让市场接受才是真正的难题。渠道、场景、激励,三者缺一不可,但每一步都暗藏陷阱:

  • 过度依赖渠道会被 “虹吸” 收益,比如 Circle 仅 Coinbase 一家就被分走 54.18% 的年收入;

  • 灰色场景虽能快速起量,却必然招致监管重拳;

  • 激励活动容易 “治标不治本”,用户往往 “为奖励而来,为奖励而去”。

看似轻资产的 “铸币生意”,实则是重资本、重运营的苦差事。

三、致命软肋:靠美联储 “赏饭吃” 的脆弱性

比高成本更致命的,是稳定币商业模式的天然脆弱性 —— 利润高度绑定宏观货币政策,说白了就是 “看美联储脸色吃饭”。

在持续的加息周期里,4-5% 的国债利率让稳定币发行商赚得盆满钵满。但 2025 年 9 月 17 日,美联储宣布降息 25 个基点至 4.00%-4.25% 区间,直接给行业泼了一盆冷水。据 Coindesk 测算,五大法币稳定币发行商的年化收入总计将减少约 5 亿美元:Tether 损失 3.25 亿美元,Circle 损失 1.6 亿美元,USD1、FDUSD、PYUSD 等小型稳定币也各有数百万美元损失。

根源很简单:几乎所有发行商都把大量储备金投向了国债、货币市场工具等利率敏感资产。一旦降息,收益就会直接缩水。这场降息,恰似一场突如其来的压力测试,暴露了稳定币 “靠天吃饭” 的本质。

四、巨头破局:从 “赚息差” 到 “建生态” 的突围战

面对降息冲击,头部玩家早已开始布局。一场从 “被动赚息差” 到 “主动建生态” 的转型战,正在稳定币赛道打响 —— 核心玩法,就是 “发公链”。

1. Tether:双链布局 “回收收益权”

作为行业龙头,Tether 的战略直指 “利益归拢”。USDT 年交易量高达 36.3 万亿美元,远超 Visa 与 Mastercard 之和,但此前大量交易手续费都被以太坊、波场所赚走。2025 年,Tether 推出 Plasma 与 Stable 两条公链,正是要把这笔收益抢回来。

Plasma 主打零售用户,作为比特币侧链继承其安全性,同时兼容 EVM 智能合约,还支持 USDT 零手续费转账和原生隐私功能。上线仅四天,其 TVL 就逼近 60 亿美元,跃居第六大稳定币区块链,原生代币 XPL 持仓市值突破 20 亿美元。而 Stable 则聚焦产业端,以 USDT 作为 Gas 费,主打企业跨境结算,点对点转账完全免 Gas,大幅降低机构使用门槛。一散一聚的双链策略,彰显了 Tether 从 “稳定币发行方” 向 “全球支付基础设施” 转型的野心。

2. Circle:多线出击 “摆脱渠道依赖”

相比 Tether,Circle 的突围更侧重 “破局渠道绑架”。针对 Coinbase 分走半数利润的痛点,Circle 一边推出公链 Arc 优化收益,一边在协议层、基础设施、开发者工具等多领域布局新产品。

最值得关注的是其计划推出的 Circle Payments Network—— 通过整合全球金融机构,实现稳定币实时跨境结算。若能成功,Circle 将从 “被动的发行方” 转型为 “主动的渠道方”,彻底摆脱对单一平台的依赖。

3. 行业趋势:公链化成新共识

不止 Tether 和 Circle,Ethena 等玩家也在推进 Converge 测试网,主打 “DeFi 与合规并行”。行业正在形成新共识:通过自建公链,既能回收交易手续费、拓展生态收益,又能嵌入合规功能对接机构,还能实现 “稳定币即 Gas” 的便捷体验,从根本上重构价值捕获模式。

五、终局展望:谁能熬过 “大浪淘沙”?

降息只是开始,稳定币赛道的洗牌正在加速。对小型发行商而言,需求尚未解决,又要直面收益缩水,生存空间将持续被挤压。但对真正的强者来说,这场压力测试恰恰是机会。

未来能留在牌桌上的,必然是那些看透了赛道本质的玩家:他们不依赖单一息差收益,而是通过公链构建生态壁垒;他们重视合规但不被合规束缚,能平衡安全与发展;他们懂得渠道重要性,但更擅长自建生态护城河。

稳定币从来不是 “躺赚神话”,而是一场资本、战略与执行力的综合较量。当潮水退去,真正的王者才会浮现。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应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理性看待加密货币投资,切勿盲目跟风。

来源:金色财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