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水电里的老挝:靠加密挖矿解债、是救命稻草还是饮鸩止渴?

阿花

一、理想与现实:“东南亚电池” 的甜蜜负担

湄公河的流水穿过老挝群山,滋养出一个曾被寄予厚望的 “能源梦”。这个长期位列东南亚最贫困行列的内陆国家,立志成为 “东南亚的电池”—— 通过大规模修建水电大坝,将丰富的水能转化为经济动力。如今,梦想似乎实现了一半:数十个水电项目遍布湄公河及其支流,电力供应早已超出国内市场的吸收能力,去年电力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 26%,成为名副其实的能源输出国。

但光鲜数据背后,是难以承受的代价。大坝建设的巨额资金大多来自中国贷款与海外企业投资,而老挝薄弱的输电基础设施,让过剩电力无法及时外送变现,投资回报极其缓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警告直指核心:“公共债务水平显著,对中期经济前景构成挑战”。曾经寄托着脱贫希望的水电工程,反倒成了压在国家身上的 “债务大山”。

困在水电里的老挝:靠加密挖矿解债、是救命稻草还是饮鸩止渴?

二、绝境求生:被电价吸引的加密挖矿者

债务缠身之际,老挝的经济雪上加霜。本币基普对美元在五年内贬值近半,1 基普仅能兑换 0.00033 元人民币,普通民众承受着居高不下的通胀。更致命的是,美国对老挝出口商品征收 40% 的高额关税,这一税率在华盛顿的贸易伙伴中排名第二,直接堵死了传统贸易的增收路径。

就在这时,高耗能的加密货币挖矿进入了决策者的视野。在这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产业中,矿机 24 小时运转解决区块链算法难题以获取代币奖励,对电力的渴求近乎无限 —— 而这恰恰与老挝的过剩电力形成了 “完美匹配”。老挝国营的《万象时报》明确透露,高层正研究通过数字资产挖矿 “将过剩电力转化为经济价值”,如今已开始为挖矿业务与交易平台发放许可证。

对中国矿工而言,老挝堪称 “新大陆”。2021 年中国禁止加密挖矿后,电价低廉的老挝迅速成为避风港,即便存在非法活动也挡不住资本涌入。而老挝政府的算盘很清晰:将这些灰色活动纳入监管,既能消化冗余电力,更能通过牌照发放和税收填补财政缺口。

三、三重矛盾:挖矿生意藏着的 “暗礁”

看似能解燃眉之急的挖矿业务,实则深陷生态、民生与经济的三重矛盾旋涡,每一步都暗藏风险。

1. 生态之痛:大坝阴影未散,挖矿争议又起

水电建设早已留下生态伤疤。环保人士指出,大坝破坏了湄公河的生态平衡,不仅导致下游农业和渔业因水体含沙量变化而受损,更迫使成千上万民众离开故土。国际河流组织的皮安蓬・迪特斯揭露了更残酷的现实:老挝水电存在强烈的季节性波动,雨季电力泛滥,枯水期却要从泰国高价回购电力,“用挖矿消化过剩电力,本质是能源政策失败的补救”。

如今引入挖矿,等于在生态伤口上撒盐。湄公河能源与生态网络负责人维通・彭蓬萨差隆直言不讳:“这不是国内需求驱动的决策,纯粹是债务压得喘不过气的无奈之举”。当清洁能源被用于高耗能且争议巨大的加密产业,老挝 “绿色能源国” 的定位已然动摇。

2. 民生之困:搬迁承诺落空,通胀雪上加霜

水电建设的民生代价尚未偿还,挖矿热潮又带来新的隐忧。为修建大坝搬迁的社区,当初承诺的美好生活大多化为泡影,许多家庭陷入比以往更窘迫的困境。迪特斯担忧,这种 “掠夺式开发” 会再次上演 ——“把自然资源从人民手中拿走,最终让他们处境更糟”。

对普通民众而言,挖矿带来的收益远不可及,通胀压力却实实在在。尽管 2025 年老挝通胀有所缓解,但基普贬值与关税冲击下,生活成本仍居高不下。亚洲开发银行已将老挝 2025 年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 3.7%,警示 “财政约束可能进一步拖累复苏”,挖矿带来的短期收益,未必能抵消长期民生损耗。

3. 经济之险:依赖挖矿的 “脆弱平衡”

IMF 虽认可 “电力变现的经济逻辑”,却也点出了核心风险:加密货币价格波动剧烈,挖矿收益极不稳定,而老挝的债务与通胀问题早已根深蒂固。一旦加密市场崩盘或电价因枯水期上涨,挖矿产业可能瞬间停滞,届时电力过剩与债务危机的双重困境将再次爆发。

更关键的是,挖矿无法解决老挝的根本短板。能源输出的核心瓶颈是输电基础设施,亚洲开发银行数据显示,2025 年老挝电力产量预计增长 6.5%,但输电能力不足的问题仍未解决。若不加快建设跨国电力市场(如中国南方电网推动的澜湄区域电力合作),仅靠挖矿消化电力,终究是 “治标不治本”。

四、前路难行:脱贫梦与现实的拉锯战

老挝的终极目标清晰而迫切:2030 年成为成熟数字经济体,明年有望从 “最不发达国家” 名单中除名。加密挖矿看似是实现目标的 “捷径”,实则可能让脱贫之路更加曲折。

若能借助挖矿带来的资金完善输电网络,推动与邻国的电力合作,或许能形成 “电力输出 + 数字产业” 的良性循环;但如果沉迷短期收益,忽视生态修复与民生改善,只会陷入 “挖币还债 — 债务再增 — 继续挖币” 的恶性循环。中国推动的澜湄区域跨国电力市场建设,或许能为老挝提供另一条出路 —— 让过剩电力通过合规渠道稳定输出,而非依赖高风险的加密产业。

这场 “水电变比特币” 的实验,本质是发展中国家在债务与发展间的艰难抉择。老挝能否走出困境,关键不在于挖多少币,而在于是否能跳出 “资源依赖陷阱”,将短期收益转化为长期发展的基石。毕竟,真正的 “电池” 动力,从来不是一时的电力变现,而是可持续的生态与经济平衡。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应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理性看待加密货币投资,切勿盲目跟风。

来源:金色财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