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Solana 的 Pump.fun 平台在 2024 年底催生近 500 万枚新代币,当 Base 链的 Zora 单日新发代币突破 5 万枚 ——Web3 世界已经进入 “骗局外壳分钟级复制” 的时代。截至 2025 年 7 月,全市场新增代币累计突破 1190 万枚,海量 “能讲故事的项目外壳” 里,藏着欺诈高发的底层逻辑:发行零门槛、监管难落地、匿名无成本,再叠加人性的贪婪与盲从,让 Web3 成为 “创新与欺诈共生” 的试验场。
但我们不该因欺诈否定创新,就像不能因电诈否定电话的价值。真正该做的,是拆解 “Web3 欺诈为何更容易发生”,再找到普通人能守住本金的生存法则。
一、供给侧:为什么 Web3 “造局” 比搭积木还简单?
Web3 的机制设计,把 “从发币到收割” 的全流程压缩到小时级,甚至连 “改规则” 都能写进代码 —— 这让欺诈的门槛低到离谱,成本近乎为零。
1. 发币 “零门槛”:模板点几下,就能装成 “正经项目”
在 Web3 里,发行代币不需要保荐人、不需要招股书,更不用路演:打开平台模板,填几个参数、点几次确认,新币就能挂上去中心化交易所,连初始流动性池都能自动生成。更离谱的是,几万美金就能把浅池价格推得暴涨,制造 “成交火爆” 的假象;而很多合约里藏着 “暗门”—— 团队能随时改交易费率、封禁用户地址,甚至偷偷增发代币。
这就像有人用 PPT 模板做了份 “产品说明书”,摆个路边摊就说自己是 “上市公司”,还能随时改游戏规则:今天说 “买满 100 送 10”,明天就改成 “提现扣 50%”,投资者连反驳的余地都没有。
2. 监管 “追不上”:跨境拆分,查得到的管不着
很多欺诈项目把 “主体在开曼、网站在新加坡、资金走混币器” 拆成跨国拼图,结果就是 “监管查到人时,人在管不到的地方;查到资金时,钱已经跨链转走”。更棘手的是,KOL 在 X(前 Twitter)、Telegram 上跨境 “喊单”,常落在证券广告监管的灰色地带;有些项目还套个 “DAO 治理”“代码开源” 的壳,把责任拆给 “社区”,让追责变成 “找不着被告” 的死局。
3. 匿名 “无成本”:翻车换个号,还能再来一次
新钱包地址随开随用,社交账号能租能买,一个项目骗完钱,换个名字、换个头像,就能用新身份再发币。更关键的是,Web3 用户更迷信 “新故事”,没人会去查 “这个团队是不是上次割韭菜的同一批人”—— 于是 “换皮诈骗” 成了常态,欺诈者的 “声誉成本” 几乎为零。
4. 技术 “被滥用”:“有审计” 成了营销噱头
很多投资者把 “审计报告” 当安全背书,但实际上,安全审计只能查代码漏洞,管不了 “合约里藏的权限暗门”(比如团队能随时冻结资金)。可在信息过载的市场里,“有审计” 的徽章被简化成 “可信符号”,甚至有项目伪造审计报告 —— 技术复杂性反而成了欺诈的 “保护色”。
5. 流量 “能造假”:机器人做市 + 买榜单,半小时炒热一个 “爆款”
早期流动性池浅,做市机器人刷几笔交易就能把价格拉涨;花钱买交易所榜单、在 Telegram 发 “返佣链接”,半小时就能营造 “全网都在抢” 的氛围。等散户冲进来接盘,欺诈者通过 MEV(最大可提取价值)抢跑卖出,再用跨链工具把钱转走 —— 整个收割流程快到让人反应不过来。
二、需求侧:为什么普通人总忍不住 “上钩”?
Web3 的高波动、快反馈,正好卡住了人性的弱点:我们爱赌 “十倍币”,怕错过机会,还容易跟着人群走 —— 这些在传统金融里被克制的弱点,在 Web3 里被无限放大。
1. 被 “十倍神话” 冲昏头:忘了 “1190 万枚代币里,能活下来的不到 1%”
市场里反复传播 “有人靠 TRUMP 币赚 1170 万”“某巨鲸炒 SOL 翻十倍” 的故事,让很多人觉得 “下一个爆款就是我选的”。可没人提 “1190 万枚代币里,99% 会归零” 的真相 —— 就像买彩票的人总盯着 “中头奖” 的新闻,却忘了自己中奖的概率比被雷劈还低。
更可怕的是,Web3 的价格反馈快到小时级:上午买的币下午涨 20%,几次下来就会形成 “冲就对了” 的肌肉记忆,连项目是做什么的都没搞懂,仓位已经满了。
2. 用 “符号” 代替 “研究”:看到 “蓝 V”“VC Logo” 就觉得安全
代码、代币经济、治理结构这些专业内容,超出了大多数人的认知范围。于是很多人开始 “走捷径”:看到项目有 “审计徽章”、KOL 有 “蓝 V 认证”、页面上挂着 “某 VC 投资” 的 Logo,就觉得 “这是正经项目”。
可这些 “符号” 太容易造假了:蓝 V 能买,VC Logo 能 P,审计报告能伪造。最后变成 “用别人给的符号代替自己的研究”,相当于把脑子交给了陌生人。
3. 怕 “错过” 更怕 “不合群”:在社区里失去判断力
Telegram 群里有人喊 “大家都在冲,再不买就来不及了”,Discord 里有人晒 “持仓赚了多少”,质疑的声音会被贴上 “唱空狗” 的标签 —— 在这种 “部落化” 的氛围里,“和大家一样” 成了安全感的来源,哪怕心里觉得不对劲,也会跟着下单。
就像一群人在黑夜里跑,你明明不知道要去哪,却因为 “别人都在跑” 而不敢停下 —— 最后跑着跑着,就掉进了坑里。
4. 亏了不愿认,赚了想更多:人性弱点被无限放大
买入后币价跌了,总觉得 “再等等会涨回来”,越跌越补仓,最后把本金套牢;看到别人的币涨了,又会 “FOMO(害怕错过)” 上头,追涨杀跌。这些在传统金融里能被 “冷静期” 克制的弱点,在 Web3 里被 “小时级涨跌” 无限放大 —— 你刚想冷静,市场已经又一轮波动,情绪永远跑在理性前面。
三、普通人的破局之道:14 条生存法则,守住本金比赚快钱重要
在 “分钟级造局” 的市场里,没人能保证不踩坑,但我们能通过建立 “反欺诈思维”,把坑的伤害降到最低 —— 核心不是 “怎么赚十倍”,而是 “怎么不让本金归零”。
1. 先接受 “规则不公平”:你和项目方不在一个赛道
Web3 的规则不是 “先到先得”,而是 “谁控制权限谁赚钱”。如果一个项目的治理权、金库权、合约修改权都在团队手里,你再怎么 “反应快”,也跑不过人家改规则的速度 —— 别假装自己能靠 “手速” 赢机制,局外人永远玩不过设局者。
2. 用 “叙事音量 / 披露质量” 判风险:喊得越响,越要警惕
如果一个项目天天在社交平台刷屏 “十倍潜力”,却连 “团队是谁”“资金用途”“合约权限” 都不披露,直接归为 “高风险”;反之,若项目安安静静披露现金流、治理规则,哪怕热度低,也值得多看看。记住:真正的好项目不需要靠 “喊单” 拉人,需要靠 “洗脑” 的,大多是骗局。
3. 先假设 “是骗局”:证伪比相信更重要
看到一个项目,先问自己:“如果这是骗局,它会怎么割我?” 再找证据反驳这个假设 —— 比如 “团队有公开背景吗?”“合约能开源审计吗?”“退出机制清晰吗?” 如果反驳需要靠 “项目方会有良心”“后续会改进” 这类 “善意假设”,直接放弃。
4. 换位思考 “对手盘”:如果你是骗子,会怎么赚我的钱?
假设你是项目方,会不会 “先拉涨吸引散户,再偷偷砸盘”?会不会 “设置高门槛锁仓,到期后卷钱跑路”?想清楚对手的最优策略,你就会发现:很多 “机会” 其实是 “陷阱”—— 比如 “锁仓 1 年给 200% 收益”,本质是 “骗你把钱放进来,等你取不出来时跑路”。
5. 把 “看不懂” 当边界:别挑战自己的能力圈
如果一个项目的 “代币经济模型”“盈利逻辑” 你看了三遍还没懂,别安慰自己 “再研究研究就懂了”—— 这不是你的问题,是项目方故意把水搅浑,或者根本没逻辑。巴菲特说 “不懂的东西不碰”,在 Web3 里这句话更管用:看不懂的项目,涨跌都和你没关系。
6. 延迟决策:别被 “倒计时” 逼急了
看到 “限时白名单”“最后 1 小时上车”,先深呼吸:“这个项目明天会消失吗?”Web3 里没有 “错过就再也没有” 的机会,真正的好项目会给你足够的时间研究。那些催你 “赶紧买” 的,本质是怕你想清楚后不买了 —— 把 “慢一点” 当成习惯,比 “快一点” 更能保命。
7. 提前定好 “愚蠢额度”:允许亏,但不能亏到翻不了身
投资前先算清楚:“这笔钱亏光了,我会不会影响生活?” 把 “能接受的最大亏损” 设为底线,比如 “每次投入不超过本金的 5%”。记住:在 Web3 里,一次大亏损能让你之前所有的盈利归零 —— 保持 “不下牌桌”,才有机会等到真正的机会。
8. 先想 “怎么退”:没有退出路径的收益都是假的
买之前先问:“我想卖的时候,能顺利卖掉吗?” 如果答案是 “看项目方有没有做市”“看有没有人接盘”,那这不是 “投资”,是 “赌别人会接你的盘”。真正的退出路径是 “流动性充足”“合约没有锁仓限制”—— 连怎么卖都想不清楚,就别买。
9. 给信息源 “记账”:别信 KOL 的嘴,信数据的腿
找个本子,记录每次 “听 KOL 推荐”“看机构背书” 的投资结果:赚了多少,亏了多少,原因是什么。每季度清理一次信息源 —— 那些 “十推九亏” 的 KOL,直接拉黑;那些 “只喊单不分析” 的机构,再也别信。数据不会骗你,情绪才会。
10. 少玩 “摸口袋” 游戏:正和收益才长久
如果一个项目的 “盈利逻辑” 是 “你赚的钱,是别人亏的钱”(比如纯靠拉新接盘的传销模式),再赚钱也别碰 —— 这种游戏本质是 “零和博弈”,迟早会有人接最后一棒,你怎么保证自己不是那个最后接棒的?尽量选 “能创造价值” 的项目,比如做基础设施、改善效率的,哪怕涨得慢,也比 “割韭菜” 的项目安全。
11. 亏了别否认:承认错误比硬扛更重要
买的币跌了,别找 “市场错了”“庄家打压” 的借口 —— 接受 “我判断错了” 的事实,该止损就止损。很多人亏光本金,不是因为一次判断错,而是因为 “怕承认错误,越跌越补”,最后把小亏变成大亏。记住:亏钱不是失败者,不敢面对亏损才是。
12. 把 “不参与” 当选项:机会比本金多
看到别人晒 “赚了多少”,别焦虑 “我没赚到”——Web3 里每天都有新项目,机会是无限的,但你的本金是有限的。放过一次 “诱人的机会”,可能会错过一次小赚,但能避免一次大亏。在这个 “骗局比机会多” 的市场里,“不参与” 本身就是一种智慧。
13. 别信 “信任”:Web3 的核心是 “无需信任”
如果一个项目让你 “相信团队会做事”“相信社区会发展好”,直接转身走 ——Web3 的初心是 “用密码学代替信任”,比特币能活 16 年,靠的不是 “大家相信中本聪”,而是 “算力和代码不会骗人”。需要你 “靠信任支撑” 的项目,本质是没底气用规则证明自己。
14. 记住:1190 万枚代币里,活下来的不到 1%
每次想下单时,默念这句话:“1190 万枚代币,最后能活下来、有真实价值的,可能不到 1 万枚。” 你选的那个,真的会是其中之一吗?大概率不是。所以别把 “赌对十倍币” 当成目标,把 “守住本金” 当成底线 —— 在 Web3 里,活着,就赢了大多数人。
结语:别让贪婪改了 Web3 的题目
Web3 的创新价值,本该是 “用技术打破信息差,让金融更普惠”;可骗子们却用 “造局” 的套路,把它变成了 “收割人性的赌场”。但我们不该因此否定 Web3,就像不能因有人用刀伤人,就否定刀的价值。
对普通人来说,在这个 “分钟级造局” 的市场里,最好的策略不是 “怎么赚快钱”,而是 “怎么不被骗”—— 守住本金,保持理性,不被贪婪冲昏头,不被情绪带偏路。毕竟,Web3 的故事还长,能一直留在牌桌上,才有可能等到真正的创新红利。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应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理性看待加密货币投资,切勿盲目跟风。
来源:金色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