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10月,美国国会再次将加密货币监管提上议程。不同于以往围绕稳定币、交易所或消费者保护的讨论,这一次的核心焦点落在了去中心化金融(DeFi)上。
据多家美国主流媒体报道,10月9日,民主党方面起草并递交了一份名为《Preventing Illicit Finance and Regulatory Arbitrage Through DeFi Platforms》的草案,旨在强化对去中心化协议的监管。

这份草案一出,立即在华盛顿和加密行业内掀起巨大波澜,也让原本正在推进的“数字资产市场结构法案”(Digital Asset Market Structure Bill)陷入停滞。
短短两周后,10月22日,来自Coinbase、Ripple、a16z Crypto等多家机构的高管被邀请进入参议院,与民主党和共和党议员闭门会谈,讨论如何推进数字资产立法。
这场会晤被视为美国国会在加密货币立法上最关键的一次对话,而DeFi监管问题也成为整个谈判的“最大火药桶”。
一、立法背景:模糊监管的旧问题被重新点燃
事实上,美国在数字资产监管上的“模糊地带”由来已久。
长期以来,美国的加密货币市场缺乏明确立法框架,监管权主要分散在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与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之间。但两者在数字资产的“归类问题”上始终存在分歧。
SEC主张大部分加密代币都属于证券,应遵循传统的披露与合规机制;
CFTC则认为,大多数代币更接近“商品”,应由其负责监管。
这种“权力交叉”让加密企业处于灰色地带,也让创新项目在合规层面举步维艰。
2023年至2025年间,美国国会先后提出多项草案试图弥合这一监管空白,包括《Digital Commodity Consumer Protection Act》、《Market Structure Clarity Act》和《GENIUS Act》等。后者主要针对稳定币,已被视为加密立法的重要里程碑。

但在加密生态愈发复杂的当下,去中心化金融(DeFi)成为监管中最具争议、也最具挑战的一环。
不同于中心化交易所,DeFi协议运行在区块链智能合约上,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公司”“中介”“法人代表”,更没有清晰的合规边界。
这让监管机构陷入困境:没有主体,就无从问责;但若放任不管,又难以防范洗钱、欺诈、黑客攻击等风险。
因此,2025年秋季的这轮国会讨论,可以视为美国第一次真正尝试回答一个问题——在一个没有中介的金融体系里,谁该为风险负责?
二、争议:监管“协议”还是监管“人”?
这次民主党提出的DeFi草案核心在于:扩大“中介(intermediary)”的定义范围。
草案提出,只要个人或机构“设计、部署、操作或从前端界面中获利”,就应被视为金融中介,必须履行反洗钱(AML)与了解客户(KYC)的义务。
这意味着,哪怕开发者只是编写智能合约、部署协议,甚至只运营一个网页界面,都可能被要求承担与银行、交易所类似的监管责任。
这种“广义中介”概念在传统金融体系里合理,但放在DeFi领域则几乎等同于“扼杀创新”。

行业人士普遍认为,该草案缺乏对去中心化的技术理解。许多协议开发者在代码发布后就已失去控制权,而协议由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治理,开发者无法再进行“操作”或“盈利抽取”。
若仍要追责开发者或前端运营者,既不现实,也会让开发者在法律上陷入巨大风险。
例如,一位匿名的以太坊开发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如果DeFi前端的开发者要承担银行级别的监管责任,那美国的DeFi开发者明天就会全部迁往海外。”
共和党方面对此表示反对,认为监管重点应放在“中心化中介”——比如提供流动性聚合、托管、收益池管理的机构——而非去中心化协议本身。
共和党议员Patrick McHenry在听证会上指出:“我们应该监管行为,而不是代码。”
这句话很快在加密圈刷屏,也成为DeFi支持者的共识口号。
三、两党与行业分歧:监管边界的拉锯战
截至10月22日的闭门会议,两党和行业之间的分歧依旧明显。
民主党强调“防止非法资金流入”和“维护金融系统完整性”,主张加密领域需要像传统金融一样的监管框架。
多名议员指出,DeFi平台已经成为洗钱和跨国转账的新通道,应当建立可追踪机制。
而共和党则更关注“监管边界”和“创新空间”。他们认为DeFi是美国金融创新的未来,不应因担忧而扼杀潜力。
共和党提出的替代方案包括:
将监管重点放在“可控的接入层”(即DeFi的前端服务和流动性入口),而非底层协议;
建立“去中心化成熟度标准”,对于高度自治、无单点控制的协议给予监管豁免;
明确区分“协议开发者”和“平台运营者”,避免责任混淆。
行业机构也积极参与游说。Coinbase、Consensys、a16z、Chainalysis等公司在会后联合发表声明,呼吁国会“在监管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
而加密社区的反应更加激烈,许多开发者认为该草案将“摧毁去中心化的根基”,呼吁立法者尊重开源与技术中立的原则。
四、未来展望:监管清晰与创新风险并存
虽然这场立法博弈仍在进行中,但可以预见的是,美国的加密监管框架正逐渐进入“成型期”。
从稳定币到交易所,再到DeFi,美国的监管者正在试图以法律的形式描绘整个数字金融版图的边界。
无论法案最终是否通过,其象征意义都不容忽视。
未来几个月,美国国会可能会采取“分步推进”策略:
首先通过稳定币与市场结构法案,为数字资产确立监管基线;
随后再针对DeFi领域制定补充规则,可能区分“去中心化程度高的协议”与“商业化前端运营者”,并要求后者承担更多合规责任。

对于行业而言,这意味着两件事:
第一,监管时代已经到来。DeFi不再是监管真空地带,开发者与项目方需要更早地在架构设计中考虑合规逻辑。
从DAO治理结构、代币分配比例,到前端接口设计、AML程序,都可能成为合规审查对象。
第二,DeFi的核心价值仍被认可。尽管争议不断,但国会并未否定去中心化的存在意义。相反,两党都在寻找如何“让DeFi安全生长”的方式。
这说明,美国监管层逐渐认识到,DeFi不是敌人,而是一种需要被纳入规则体系的金融创新。
五、结语:监管的“成人礼”
可以说,2025年的这场国会争论,标志着DeFi真正走向了“监管成人礼”。
从最初的技术实验,到如今被纳入立法议程,DeFi的身份从“边缘创新”转为“制度议题”。
无论结果如何,它都将深刻影响未来十年全球金融的形态。
对于全球市场而言,美国立法的动向也将成为标杆。一旦美国明确了DeFi监管的框架,欧盟、英国、香港、新加坡等市场势必会跟进调整。
监管与创新的平衡,将成为全球加密产业共同面对的命题。
这场辩论,不仅关乎美国的监管哲学,也关乎金融体系在去中心化时代的未来方向。
DeFi不是问题,它只是让世界重新思考“信任”的载体。
来源:金色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