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thedefinvestor 翻译:善欧巴,金色财经
对加密货币行业而言,过去一周堪称历史性时刻 —— 但绝非好事。想必大家都已知道,10 月 11 日加密市场遭遇了大规模崩盘。
具体来看,10 月 11 日单日清算的加密货币头寸价值超 190 亿美元。相比之下,FTX 崩盘期间的总清算额仅约 16 亿美元,差距悬殊。
究竟发生了什么?
简而言之,此次下跌的直接导火索是:中国宣布限制稀土矿出口后,特朗普随即宣布将对中国商品征收 100% 关税。
不过,市场上也流传着其他说法,有人认为这是一场协同攻击,也有人猜测是部分大机构爆仓后被迫抛售资产所致。
无论原因如何,此次事件无疑是对去DeFi的一次重大压力测试。在这场崩盘中,哪些加密领域的巨头顶住了压力,哪些又彻底翻车。
一、表现亮眼的赢家
1. Solana
我本人是以太坊生态的忠实支持者,但在此次崩盘中,以太坊 Layer1 网络完全陷入不可用状态。
以太坊 Layer2 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Arbitrum 和 Base 的交易手续费峰值超 50 美元,对大多数用户而言,这样的成本显然难以承受。
与此同时,Solana 网络运行毫无故障,手续费峰值时的中位数也仅为 1 美元 —— 考虑到此次下跌的规模,这样的表现已相当合理。
更值得关注的是,Solana 期间处理的交易量,甚至超过了以太坊 Layer1 与所有 Layer2 的交易量总和。在我看来,这再次证明 Solana 在加密生态中已站稳脚跟,绝非昙花一现。
2. 货币市场
AAVE、Euler、Kamino、Fluid 等主流货币市场均未出现债务违约,也未遭遇任何运营问题,表现稳健。
以 AAVE 为例,该平台在短短一小时内完成了价值 1.8 亿美元的抵押品清算,且全程无异常 —— 要知道,这绝非易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Fluid:它采用部分清算机制。其他货币市场会对贷款价值比跌破阈值的头寸进行全额清算,而在此次崩盘中,部分 Fluid 借款人仅被清算了 2% 的抵押品。
可想而知,损失 2% 抵押品的痛苦程度,远低于损失 100%。总体而言,上周货币市场的表现堪称出色,再次证明了其抗风险能力。
二、彻底翻车的输家
市场崩盘中的最大输家,或许要数中心化交易所。币安、Coinbase 等多家头部中心化交易所均出现故障,用户无法下单或平仓。
对现货投资者来说,这或许不算致命问题;但对大量交易者而言,无法追加保证金、也无法平仓的后果,就是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头寸被清算。
以币安为例,ATOM 的价格在短短 10 分钟内暴跌 99.97%!需要说明的是,ATOM 是市值数十亿美元的主流资产,并非没有实际价值的迷因币。这种异常波动难免让人怀疑:背后是否存在严重的市场操纵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永续合约去中心化交易所的表现也不算好。Hyperliquid 没有出现宕机(这一点值得肯定),但由于其自动减仓机制过于激进,在崩盘中强制平仓了大量交易者的盈利空头头寸。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中心化交易所也设有自动减仓机制,目的是避免自身陷入破产风险 —— 这一点并非 Hyperliquid 独有。
另一家平台 Lighter 则在崩盘后宕机了 4 小时。但从积极面来看,Lighter 的平仓规模比 Hyperliquid 小,因为其自动减仓机制对交易者更友好;而且,Lighter 团队已宣布将对因宕机受损的用户进行补偿,这一点值得认可。由此可见,每个协议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没有绝对的完美选项。
但归根结底,有一点毋庸置疑:
去中心化交易所完全透明 —— 你可以在链上实时查看所有交易动态,且平台无法冻结你的资金。
中心化交易所则恰恰相反。FTX 的结局大家有目共睹,而如今许多中心化交易所的后台,也存在不少不为人知的灰色操作。
当然,目前来看,去中心化交易所要实现大规模普及,在用户界面方面仍需大幅改进 —— 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从长远来看,DeFi的最终胜利,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来源:金色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