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WA 激活文化资产新动能:第三届香港艺术金融论坛探索价值释放新路径

阿花

10 月 11 日,第三届香港艺术金融论坛在马克波罗香港酒店圆满落幕。这场持续两天的行业对话,并未局限于艺术金融的常规议题,而是以 RWA(代币化)技术为核心工具,聚焦 “如何释放文化资产沉睡价值” 这一关键命题,吸引全球 200 余位艺术、金融、科技领域从业者共同探索文化资产市场化、数字化的新路径。

论坛尤为关注 RWA 对 “小众文化资产” 的激活作用。以往,传统书画、古瓷等经典艺术品因估值体系成熟、市场认知度高,更易获得金融资本青睐,而地方非遗技艺、近现代小众艺术创作、区域性文化藏品等,却因流动性差、价值难量化,长期处于 “叫好不叫座” 的困境。对此,论坛嘉宾提出以 RWA 重构价值评估与流通逻辑 —— 通过区块链技术将小众文化资产的工艺细节、传承脉络、文化内涵转化为可追溯的数据,再结合市场需求进行代币化拆分,既降低了投资者参与门槛,也让分散的小众资产形成 “价值合力”。例如在讨论环节,有嘉宾以地方传统陶艺为例,提出 “技艺传承记录 + 限量作品代币化” 的模式,既为陶艺家提供创作资金,也让小众陶艺品进入更广阔的投资市场。

在文化资产 “跨时空流通” 层面,RWA 的技术优势被反复提及。传统模式下,文化资产的流通往往受限于物理空间与地域市场,一件海外藏家手中的中国传统艺术品,若要与国内投资者对接,需经过复杂的鉴定、运输、报关流程,耗时且成本高昂。而论坛中展示的 RWA 实践案例显示,通过将文化资产的所有权、收益权转化为数字代币,投资者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跨平台交易,无需涉及实物转移。香港区块链技术应用协会相关嘉宾指出,RWA 不仅打破了文化资产流通的地理壁垒,更重构了全球文化资产交易的信任体系 —— 链上不可篡改的记录,让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投资者无需依赖第三方机构,即可确认资产真实性与权益归属,为文化资产全球化流通提供了技术支撑。

此外,论坛还深入探讨了 RWA 在 “文化资产保护与利用平衡” 中的作用。以往,部分珍贵文化资产因担心损坏、流失,常被束之高阁,难以与公众及市场接触;而过度商业化利用,又可能导致文化内涵被稀释。对此,嘉宾们提出 “RWA + 文化保护” 的双轨模式:一方面,将文化资产的观赏权、研究权通过代币化开放给公众,让更多人能通过数字形式接触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将资产的所有权、处置权保留给专业机构,确保文化资产物理安全。同时,代币交易产生的部分收益可定向用于文化资产的修复与保护,形成 “利用反哺保护” 的良性循环。

这场论坛的价值,不仅在于汇聚了 RWA 技术的前沿实践,更在于为文化资产的 “活起来” 与 “火起来” 提供了可落地的思路。正如多位嘉宾所言,RWA 的核心并非简单的 “技术赋能”,而是通过重构文化资产的价值逻辑、流通路径与保护模式,让更多承载着文化记忆的资产,既能在市场中实现价值变现,也能在传承中延续文化生命力。这一探索,无疑为全球文化产业与金融产业的深度融合,开辟了一条兼具商业价值与文化意义的新道路。

来源:金色财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