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 Token2049 :大佬喊出 “钱包即未来”、Web3 江湖藏着怎样的真相

阿花

当新加坡滨海湾会展中心的灯光照亮 “Token2049” 的巨型灯牌时,来自全球的 Web3 从业者正用脚步印证着这个行业的热度 —— 这里既有 OKX 创始人徐明星畅谈 “万物上链” 的宏大叙事,也有小交易所 BD 在展位前奔波拉新的真实日常;既有监管牌照加持的巨头底气,也有远程团队 “不问五险一金” 的闯劲。三天沉浸式观察后才发现,这场盛会藏着的,正是 Web3 野蛮生长与价值觉醒并存的全貌。

新加坡 Token2049 :大佬喊出 “钱包即未来”、Web3 江湖藏着怎样的真相

一、大佬的预言:“金融的未来在你的钱包里”

在 Token2049 主舞台,OKX 创始人徐明星的演讲无疑是最受关注的焦点。这位见证了比特币从 “魔术豆子” 长成 “数字黄金” 的从业者,抛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判断:“金融的未来不在保险库里,而在你的加密钱包中”

1. 为什么 “万物必须上链”?

徐明星的核心逻辑藏在一段历史对照里:“当年诺基亚、摩托罗拉死守封闭系统,最终被苹果、安卓的开放生态颠覆。现在的传统金融,其实就是金融界的‘诺基亚’。” 在他看来,真正的链上系统有四大铁律:公开透明可追溯、允许人人创新开发、用户能自由切换服务商、具备全球化属性。

如今这一趋势已初现端倪:比特币 ETF 市值早已超越黄金 ETF,代币化证券落地生根,而债券、RWA(现实世界资产)等更多金融要素正加速迁移上链。更关键的是,基础设施已备好 “快车道”—— 比起十二年前比特币每分钟 7 笔的交易速度,现在 L1 公链能秒处理上千笔交易,以太坊 L2 更是达到每秒万笔级别,“万物上链” 不再是空想。

2. 自托管何以成为 “未来钥匙”?

“先信任,后验证” 的时代正在终结,这是徐明星反复强调的观点。他举例说,现代金融里,用户把钱交给银行、基金等 “代理人”,本质是先赌对方靠谱,一旦机构破产,资产往往血本无归。但区块链的自托管彻底反转了逻辑:用户可以先查清楚 DeFi 协议的储备金、抵押率,验证可靠后再决定是否使用,主动权完全握在自己手里。

这并不意味着 “不安全”。徐明星透露,OKX 钱包已通过多重签名、账户抽象技术提升安全性,还研发了实时监测系统拦截黑客攻击。更重要的是,借助 AI 和大数据,链上监控能实时捕捉全网络交易信息,反洗钱效率甚至超过传统金融机构。目前 OKX 钱包已支持 25 + 公链、1000+DeFi 协议,成为连接用户与 Web3 世界的重要入口。

3. 巨头如何布局 “链上未来”?

OKX 的动作堪称行业范本:一边拿下美国、欧盟、新加坡等多地监管牌照,筑牢合规根基;一边推出自托管钱包 OKX Pay,让转账像发信息一样简单,再用 L2 网络 X Layer 承接交易流量。对外,它一边赞助迈凯伦 F1、曼城俱乐部触达亿级用户,一边联合 Circle、Mastercard 等搭建生态,还通过 OKX Vision Fund 扶持创业者落地项目。徐明星的结论很明确:“链上时代不是某家公司的独角戏,要靠所有人共建。”

二、会场的真相:野蛮生长下的冰火两重天

如果说大佬的演讲描绘了 Web3 的理想蓝图,那么展位间的烟火气则暴露了行业的真实生态。在这里,“野蛮生长” 四个字被具象成看得见的差异与矛盾。

1. 交易所 “战国时代”:巨头与小厂的生存差距

走进会场,交易所的 “贫富差距” 扑面而来:Coinbase、OKX 等头部玩家承包整个舞台做两天 Side Events,展位前永远排着长队;而绝大多数小交易所只能挤在主会场的角落,守着几平方米的展位,靠发纪念币吸引人流。

这种差距根源在于同质化竞争的残酷 —— 大家能交易的品种、佣金费率大同小异,拼的就是牌照、流动性和品牌。一位小交易所从业者坦言:“用户只认头部,我们要么靠细分赛道活下来,要么等着被收购。” 而那些把 “新加坡 MAS 牌照”“美国合规资质” 贴在展位最显眼处的巨头,早已摸透了规则:在 Web3 世界,官方背书仍是最硬的护城河。

2. 产业地图:四大中心与 “无总部” 公司

和几十家企业聊下来,一张全球 Web3 产业地图逐渐清晰:美国、阿联酋(阿布扎比、迪拜)、新加坡、香港构成四大核心聚集地,瑞士、英国等传统金融自由港则零星分布。香港的特殊性尤为明显,作为国内 Web3 的 “先行试点”,几乎所有主流企业都在这里设了办公室。

更有趣的是 “去中心化” 的企业形态:不少团队根本没有总部,深圳的开发者、新加坡的运营、纽约的 BD 靠线上协作,只有展会这样的场合才线下聚首。当被问到 “远程办公怎么交五险一金” 时,一位深圳从业者笑了:“做这行的都奔着出海去,谁还纠结这个?”

3. 人才江湖:华人崛起与 BD 的 “销售真相”

会场里的中文交流声随处可闻 —— 华人从业者占比近半,嘉宾、高管中的亚洲面孔也多达半数,彻底打破了 “Web3 由西方主导” 的刻板印象。非技术岗的人才路径很清晰:要么是从传统金融转行而来,带着对交易结构的理解适配 DeFi、RWA 产品;要么是应届生从 BD 做起,慢慢摸透行业。

但 BD 绝非 “低门槛捷径”。几位从业者的说法很实在:“这行的 BD 就是销售,要资源、要业绩,高学历没用,得会找渠道、挖客户。” 这和新能源大厂的出海 BD 截然不同:后者靠 to B 总代模式就能打开市场,前者做 to C 业务,没品牌背书时只能一个个攻克客户,“和银行拉存款的客户经理没两样,还得自己判断产品是不是庞氏骗局”。

三、产业的延伸:从核心赛道到 “边边角角”

Web3 早已不是交易所和公链的独角戏,Token2049 的展位里,藏着一整条正在崛起的产业链。

除了核心的交易所、L1/L2 公链,加密支付、保险、衍生品等配套服务已相当成熟;安全系统、云计算、数据存储等技术服务商忙着对接客户;甚至公关、KOL 管理、Web3 游戏等周边产业也赚得盆满钵满。

更值得注意的是 “中国身影” 的特殊存在:国内虽不允许公开开展加密货币业务,但不少企业悄悄切入上游,为海外 Web3 公司提供云服务,闷声赚着增量钱。当然,灰色地带也没缺席 —— 角落里的虚拟货币赌博平台虽少人问津,却也透着行业野蛮生长的侧影(在此提醒:投资有风险,加杠杆炒币更是高危行为,切勿尝试)。

四、尾声:脱口秀与 “下南洋” 的隐喻

会场里的轻松时刻,或许藏着行业最真实的气质。在 BingX 的活动上,孙宇晨作为 “主咖” 被脱口秀演员轮番调侃,自己反怼时虽略显生涩,却让在场人笑出了声。这位被称作 “华人之光” 的创业者,连同这场轻松的脱口秀,都透着 Web3 圈的鲜活与多元。

三天逛下来,最贴切的感受莫过于那句 “风浪越大,鱼越贵”。Web3 确实很乱:同质化竞争激烈、初创公司生死未卜、灰色地带仍存,但它也在野蛮生长中孕育着希望 ——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监管框架逐渐清晰、华人力量正在崛起。

就像百年前的 “下南洋” 浪潮,充满未知却藏着机遇。今天的新加坡 Token2049,或许正是 21 世纪 Web3 浪潮里的 “新南洋”:乱,但有真金;险,却值得奔赴。而徐明星那句 “金融的未来在你的钱包里”,或许就是这波浪潮里最明确的航向。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应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理性看待加密货币投资,切勿盲目跟风。

来源:金色财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