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冰火两重天 | 贝莱德年赚 2.6 亿、中资机构却紧急刹车、加密市场正经历什么?

阿花

一边是中资机构在港加密业务被按下 “暂停键”,一边是美国为加密创新打开 “豁免绿灯”;有人豪掷 15 亿抄底浮亏 2.45 亿,有人靠ETF 年入 2.6 亿 ——9 月末的全球加密市场,在监管分化与资本狂欢的碰撞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戏剧张力。从上海数字人民币中心落地到 SEC 的监管转向,从 Vitalik 的 DeFi 新论到 Tether 的千亿估值融资,每一条动态都在重塑行业的未来走向。

监管冰火两重天 | 贝莱德年赚 2.6 亿、中资机构却紧急刹车、加密市场正经历什么?

一、监管分化:一半刹车降温,一半踩油门提速

全球对加密资产的监管态度正呈现 “两极分化”:以中国为代表的市场强化风险管控,而美国则在松绑中寻求主导权,这种差异深刻影响着行业格局。

1. 中国:从严管控与自主创新的 “双线并行”

中国的加密政策清晰地划分出 “禁区” 与 “特区”,在限制投机的同时,全力推进法定数字货币创新。

(1)香港业务紧急踩刹:中资机构全面收缩

港交所全力打造数字资产中心的热情中,中资机构突然收到 “降温令”。据财新网消息,境内互联网平台、中资券商、中资银行等在港机构均被要求暂缓所有加密资产业务,涵盖投资、交易、RWA 发行、稳定币等全链条。中国证监会近期更非正式要求部分券商暂停香港的 RWA 代币化业务,核心诉求是 “加强风险管控,确保发行有真实支撑”。

这并非政策突然转向:中国自 2021 年起已禁止加密交易与挖矿,上个月刚要求大型券商暂停发布稳定币研究。一位香港中资券商高管透露,“监管层担心 RWA 代币化可能成为资金跨境流动的灰色通道,尤其在当前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风险防控优先级显著提升”。

(2)上海发力: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正式起航

与加密资产管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数字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正在加速。9 月 24 日,由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筹建的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在上海正式运营,重点布局跨境支付、区块链服务及数字资产业务平台三大功能。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明确表示,已初步构建数字人民币跨境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未来将持续加码支持,助力跨境贸易与投融资便利化。

这一动作被业内解读为 “中国数字货币战略的关键落子”—— 在限制私人加密资产投机的同时,通过法定数字货币抢占跨境支付话语权。目前,数字人民币已在跨境贸易、大宗商品结算等场景开展试点,与香港的稳定币探索形成 “错位发展” 格局。

2. 美国:监管松绑与规则重构的 “全面提速”

从 SEC 到 CFTC,再到地方政府,美国正掀起一场加密监管的 “去严从宽” 运动,试图通过明确规则留住全球创新资源。

(1)SEC 的 180 度转向:年底前推出 “创新豁免”

曾以强硬执法著称的 SEC,在主席Paul Atkins 上任后画风突变。他明确表示计划在今年年底前推出 “创新豁免” 规则,允许加密货币公司在不遵守繁重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快速上线新产品,前提是遵守证券法核心原则并纳入 “白名单机制” 或 “验证池”。更值得关注的是,SEC 已撤销多起前任主席 Gensler 任内发起的加密执法案件,并成立专项工作组探索监管新路径。

这一改革背后是美国的战略焦虑:“许多遗留规则已不适用于链上市场,若不重塑体系,会损害企业创新与国家竞争力”。Atkins 直言,改革目标是终结监管不确定性,遏制 “项目方因怕监管而远离美国市场” 的现象,同时推动美股 IPO 数量回升。

(2)CFTC 打开新门:稳定币拟入衍生品抵押品

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正进一步打通加密资产与传统金融的连接通道。代理主席 Caroline D. Pham 宣布,拟允许稳定币首次作为代币化抵押品用于美国衍生品市场,这一倡议源自 2025 年 2 月的加密行业 CEO论坛,目前正就估值、托管、结算等规则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 10 月 20 日。

结合美国众议院此前通过的《GENIUS 法案》要求稳定币以美元或美债 100% 储备,这一系列动作形成清晰逻辑:通过监管框架将稳定币纳入美元体系,既为传统金融引入加密流动性,又通过 “数字美元 - 美债” 闭环强化美元霸权 —— 据预测,到 2028 年全球稳定币规模或达 2 万亿美元,将新增 1.6 万亿美元美债购买需求。

(3)地方突破:俄亥俄州将加密纳入公共财政

美国地方政府对加密资产的接纳度更显激进。俄亥俄州存款委员会近日一致批准供应商处理加密货币支付,用于缴纳州政府费用和服务,这是该州推进加密货币纳入公共财政的关键一步。今年 6 月,该州已通过《区块链基础法案》,禁止地方政府限制数字资产使用,并免除 200 美元以下加密交易的资本利得税,成为美国加密友好政策的 “标杆”。

二、生态变局:巨头卡位与底层逻辑革新

在监管分化的背景下,行业巨头正加速布局,而以太坊等核心生态的发展逻辑也在发生根本性转变。

1. 巨头动作:从 ETF 狂欢到千亿估值融资

加密行业的 “马太效应” 愈发显著,头部机构通过融资、并购持续巩固优势。

(1)贝莱德的 ETF 霸权:年化营收 2.6 亿,垄断半壁江山

作为传统金融进军加密市场的代表,贝莱德的 ETF 业务已成为 “印钞机”。据 Onchain Foundation 研究主管 Leon Waidmann 数据,其比特币与以太坊现货 ETF 年化营收达 2.6 亿美元,其中比特币 ETF 贡献 2.18 亿美元,以太坊ETF 贡献 4200 万美元。更惊人的是,其比特币 ETF 管理资产接近 850 亿美元,占据美国现货比特币 ETF 市场 57.5% 的份额,形成绝对垄断。

这一成绩印证了 Matrixport 此前的判断:“此轮牛市由机构主导”,而 ETF 正是机构入场的核心通道。贝莱德的成功也吸引了更多传统金融机构跟进,预计未来半年美国将新增 10 只以上加密 ETF 产品。

(2)Tether 的千亿野心:3% 股权融资 200 亿,估值对标科技巨头

稳定币巨头 Tether 正谋划一场震动行业的融资。消息人士透露,其正寻求以 3% 股权融资 150 亿至 200 亿美元,对应估值最高达 5000 亿美元,有望跻身全球最有价值私营公司之列。尽管 Tether 战略顾问 Bo Hines 在首尔活动中否认该计划,但已有潜在投资者获准访问数据间,交易由Cantor Fitzgerald 担任首席顾问。

若融资成功,Tether 将获得充足资金扩大储备资产规模,进一步巩固其在稳定币市场的主导地位。目前,USDT 与 USDC 合计占据全球稳定币市场 86.5% 的份额,而 Tether 的融资动作或加剧这一 “双寡头” 格局。

(3)韩国市场整合:Naver 吞下 Upbit 母公司,打造生活服务闭环

韩国加密市场正迎来 “强强联合”。该国最大门户网站 Naver 的金融子公司 Naver Financial,正与 Upbit 母公司 Dunamu 推进全面换股,交易完成后 Dunamu 将成为其全资子公司。这一整合意味着 Naver 将实现从购物、金融到加密货币交易的日常生活领域全覆盖,形成 “流量 + 金融” 的生态闭环。

Upbit 作为韩国最大加密交易所,拥有超 1000 万用户,而 Naver 的月活用户达 4000 万,两者结合将重塑韩国数字金融市场格局。业内预测,整合后的实体明年加密交易规模有望突破 5000 亿美元。

2. 生态革新:Vitalik 的新论断,DeFi 告别投机时代

以太坊联合创始人 Vitalik 的最新观点,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他在《低风险 DeFi 之于以太坊,就像搜索之于谷歌》一文中提出,DeFi 正从 “高风险投机” 转向 “低风险刚需”,这一转变将成为以太坊的核心竞争力。

Vitalik 指出,过去 DeFi 依赖投机和补贴,协议安全问题频发,但如今经过多轮市场洗礼,协议安全性显著提升,正形成以支付、储蓄、合成资产、完全抵押贷款为核心的稳定业务。这些低风险 DeFi 业务既能为以太坊带来可持续收入,又符合其 “开放、去中心化” 的文化价值,避免了谷歌因依赖广告导致的激励扭曲问题。

他进一步强调,低风险 DeFi 可与声誉贷款、预测市场、flatcoin 等创新应用协同,既能维持生态经济活力,又能推动全球普惠金融发展。这一论断已引发以太坊生态的广泛共鸣,近期 Aave、Compound 等头部DeFi 协议均宣布将重点布局低风险产品。

3. 历史遗留问题:FTX 追讨 11.5 亿,行业清障持续进行

加密行业的 “坏账清算” 仍在继续。9 月 23 日,FTX Recovery Trust 向美国特拉华州破产法院起诉比特币矿企 Genesis Digital Assets 及其联合创始人,要求追回 11.5 亿美元资产,指控这些资金由 Sam Bankman-Fried 通过混合与挪用 FTX 客户存款非法转移。

这是 FTX 破产以来规模最大的追讨行动之一。截至目前,FTX 已追回约 70 亿美元资产,占失联资金的 60%,但仍有超 40 亿美元尚未收回。业内人士表示,此类追讨行动有助于净化市场环境,重建投资者对加密行业的信任。

三、资本流向:融资热潮聚焦基础设施与合规赛道

尽管市场波动加剧,但风险资本仍在持续流入加密行业,其中基础设施与合规相关赛道成为布局重点。

1. 融资亮点:头部机构押注的 5 大赛道

根据近期融资动态,资本主要聚焦于以下领域:

  • 交易所升级:加密货币交易所Kraken 完成 5 亿美元融资,估值达 150 亿美元,资金将用于拓展合规业务与全球化布局;

  • 稳定币生态:稳定币支付公司RedotPay 获 4700 万美元战略融资,稳定币初创公司Bastion 获 1460 万美元融资(Coinbase Ventures 领投);

  • 基础设施:加密基础设施初创公司 Zerohash 获 1.04 亿美元融资,估值达 10 亿美元;Solana 基础设施初创公司 Raiku 获 1350 万美元融资;

  • 金融科技融合:Coinbase合作伙伴 Cardless 获 6000 万美元融资,金融科技公司 Fnality 获 1.36 亿美元C 轮融资(WisdomTree 等领投);

  • 垂直应用:Solana 永续合约 DEX BULK 获 8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Genie 创始人推出的加密社交交易应用 Share 获 500 万美元融资。

2. 投资逻辑:合规性与实用性成核心标尺

从融资分布可以看出,当前资本的投资逻辑已发生显著变化:不再盲目追逐概念,而是更看重项目的合规资质与实际应用场景。例如,RedotPay 的融资得益于其在跨境支付场景的落地能力,而 Bastion 则因符合美国稳定币监管要求获得青睐。这与 SEC 推动的 “合规创新” 方向高度契合,也预示着未来只有 “合规 + 实用” 的项目才能获得资本持续支持。

四、结语:在监管博弈中寻找确定性机会

当前的加密市场,正处在 “监管重塑格局、巨头定义规则、生态回归本质” 的关键转折点。中资机构的收缩与美国的政策松绑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分化短期内会加剧市场波动,但长期来看,明确的监管框架反而有助于行业健康发展。

对投资者而言,需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把握三大确定性机会:一是跟随机构资金流向,关注合规性强的 ETF 与头部稳定币项目;二是布局以太坊低风险 DeFi 生态,这一赛道已被 Vitalik 定义为以太坊的 “核心增长引擎”;三是关注数字人民币等法定数字货币的跨境应用,这代表着主权国家在数字金融领域的战略布局。

无论监管如何变化,加密行业的创新浪潮不会停止。正如 Altcoin Vector 所言,“市场的结构性韧性仍在”,而那些能在合规框架内解决实际需求的项目,终将在这场监管与创新的博弈中胜出。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应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理性看待加密货币投资,切勿盲目跟风。

来源:金色财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