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 亿 RWA 争夺战:以太坊凭何垄断 93% 市场?黄金代币化正撕开下一个爆发口

阿花

当加密圈还在为 “牛市拐点” 争论不休时,一个低调赛道早已悄然崛起,成为连接数字世界与现实资产的核心桥梁 —— 这就是 RWA(现实世界资产)。过去两年,从稳定币、国债到黄金、股票,传统资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 “搬上链”,如今链上 RWA 总规模已突破 2000 亿美元。

2000 亿 RWA 争夺战:以太坊凭何垄断 93% 市场?黄金代币化正撕开下一个爆发口

而在这场轰轰烈烈的 “资产上链革命” 中,以太坊几乎上演了“独角戏”:EVM 生态牢牢占据 93% 的市场份额,稳定币、公债、黄金等核心赛道被尽数收入囊中。为什么是以太坊?在这场RWA 大战中,它究竟靠什么建立起难以撼动的壁垒?而下一个能引爆市场的 “潜力股”,又藏在哪个角落?

一、2000 亿 RWA 版图:以太坊的 “绝对统治” 有多夸张?

打开 RWA 的市场份额图,以太坊的优势几乎到了 “碾压级”:

  • 79% 的 RWA 资产直接扎根以太坊 L1;

  • 加上 L2 生态后,占比飙升至 86%;

  • 若算上所有 EVM 兼容链(如 Polygon、Arbitrum),这一比例更是高达 93%。

换句话说,全球每 100 美元的链上 RWA 资产中,有93 美元都与以太坊生态深度绑定。这种统治力并非偶然 —— 从规模最大的稳定币,到机构追捧的公债,再到全民共识的黄金,以太坊在 RWA 的每一个关键赛道,都提前筑起了 “护城河”,只在股票代币化这个 “特殊战场”,暂时给其他公链留了一丝空间。

二、三大核心赛道:以太坊如何把 RWA 变成 “囊中之物”?

(1)稳定币:卡住 RWA 的 “资金入口”,筑牢基本盘

稳定币是 RWA 的 “基石”,更是以太坊最稳固的 “基本盘”—— 当前链上 RWA 中,90% 是稳定币,而这些稳定币几乎清一色选择以太坊作为核心发行链。

无论是 Circle 的 USDC、Tether的 USDT,还是去年爆火的 Ethena USD,都把以太坊 L1 当成 “主战场”。理由很简单:这里有最充足的流动性(1600 亿美元稳定币在以太坊 L1 流通),也有最广泛的机构认可。BlackRock、Fidelity 等传统资管巨头发行的链上基金,首选底层网络必然是以太坊;就连新兴稳定币项目,也会主动向以太坊靠拢 —— 毕竟,用户在哪、应用在哪,资金就会流向哪。

对 RWA 来说,稳定币是 “资金入口”:所有链上资产的交易、结算、跨链转移,最终都要通过稳定币完成。以太坊攥紧了稳定币的主导权,就相当于卡住了 RWA 的 “资金喉咙”。其他公链想分一杯羹?先打破稳定币在以太坊的 “网络效应” 再说 —— 而这,恰恰是最难跨越的门槛。

(2)公债:拿下机构的 “信任票”,打造专属战场

如果说稳定币是 RWA 的 “基础货币”,那代币化公债就是 “机构最爱” 的无风险收益资产 —— 而在这个赛道,以太坊几乎没有对手。

目前链上代币化公债规模已达 52 亿美元,其中 70% 以上锁定在以太坊 L1。从 BlackRock 的BUIDL 基金,到 Fidelity 的 FDIT 产品,这些传统资管巨头的 “链上首秀”,无一例外选择了以太坊。为什么?因为机构要的不只是 “资产上链”,更是 “上链后的安全感”—— 以太坊多年积累的去中心化程度、智能合约安全性,以及成熟的合规生态(如审计机构、托管服务商),是其他公链暂时无法替代的。

比如 Solana、Avalanche 虽然也尝试过公债代币化,但机构更愿意相信以太坊的 “合规底色”:这里有 Coinbase Custody、Fireblocks 等成熟托管机构背书,有经过无数次验证的智能合约体系,能最大程度降低 “链上合规风险”。在公债这个 “机构赛道” 上,以太坊早已把对手远远甩在身后。

(3)黄金:抓住全球共识的 “硬通货”,开辟新增长曲线

如果说公债是 “机构的游戏”,那黄金就是 “全民的共识”。作为传统硬通货,黄金的代币化正在成为 RWA 的 “新亮点”,而以太坊同样占据主导 ——当前 20 亿美元的链上黄金资产中,78% 部署在以太坊 L1。

黄金代币化的逻辑,比公债、股票更具 “全球普适性”,这也是它能成为 RWA新增长点的核心原因:

  • 天然共识无需教育:无论是华尔街精英,还是非洲小镇的普通人,都知道 “黄金值钱”,不需要额外解释 “为什么要投资黄金代币”;

  • 打破跨境流动性壁垒:传统黄金市场是割裂的 —— 伦敦金、纽约金、上海金的价格和流通规则各不相同,而链上黄金代币能让资产在全球实时流通,比如东南亚用户可以直接用 USDT 买入以太坊上的黄金代币,无需通过复杂的跨境结算;

  • 把门槛降到 “人人可及”:传统黄金投资门槛高,买实物黄金要考虑保管,买黄金 ETF 有最低认购额,而链上黄金代币(如 MineralFi 发行的代币)可以拆到小数点后 8 位,几十美元就能上车,真正实现 “普惠性投资”。

也正因如此,越来越多项目选择以 “黄金代币化” 切入 RWA,且几乎都把以太坊作为底层网络。比如 MineralFi,通过将实物黄金托管在瑞士合规金库,再在以太坊上发行 1:1 锚定的代币,既保证了 “每枚代币对应真实黄金” 的透明性,又能借助以太坊的生态实现跨链交易、DeFi 质押 —— 对以太坊来说,黄金代币化不仅是 “增量资产”,更是把 RWA 从 “机构市场” 推向 “全球散户市场” 的关键一步。

2000 亿 RWA 争夺战:以太坊凭何垄断 93% 市场?黄金代币化正撕开下一个爆发口

三、唯一的 “例外”:股票代币化为何没被以太坊垄断?

在 RWA 的四大赛道中,股票代币化是唯一让以太坊 “没拿到绝对控制权” 的领域 —— 当前 4.2 亿美元的链上股票资产中,以太坊只占 15%,Solana、Algorand等公链也分到了部分份额。

这并非以太坊的 “短板”,而是股票代币化的 “强监管属性” 导致的。股票是高度受监管的资产,不同国家对 “股票上链” 的规则差异极大:比如美国要求股票代币化必须符合 SEC 的 “证券发行规则”,而部分平台选择Solana、Algorand,是因为这些链 “交易速度快、手续费低”,更适合高频的股票代币交易。

但这种局面正在改变。近期 Ondo、Robinhood 等头部平台纷纷宣布 “回归以太坊发行股票代币”,核心原因很简单:以太坊的生态更成熟,能让股票代币 “发挥更大价值”。比如在以太坊上,股票代币可以直接质押到 Aave 等 DeFi 协议借稳定币,也能与 NFT、衍生品结合开发新应用 —— 而这些,是其他公链难以提供的生态支持。随着全球股票上链的监管框架逐渐清晰,以太坊很可能重新夺回股票代币化的主导权。

四、下一个爆点:黄金代币化凭什么能扛起 RWA 大旗?

回顾 RWA 的发展路径,稳定币和公债的爆发,更多是 “机构需求驱动”;而黄金代币化,可能是第一个 “全球散户需求驱动” 的 RWA 赛道 —— 这也是它能成为下一个爆点的核心逻辑。

从需求端看,黄金代币化解决了 “真痛点”:

  • 对新兴市场用户来说,它是 “避险工具”—— 比如在通胀高企的国家,用户可以用本币兑换 USDT,再买入以太坊上的黄金代币,避免资产贬值;

  • 对小额投资者来说,它是 “入门级资产”—— 不需要懂复杂的金融知识,只需要知道 “黄金能保值”,就能轻松参与;

  • 对机构来说,它是 “资产配置新选项”—— 可以将黄金代币纳入传统投资组合,还能通过 DeFi 策略提升收益(比如质押黄金代币赚利息)。

从供给端看,以太坊的生态正在为黄金代币化 “铺路”:越来越多合规托管机构(如State Street)开始支持以太坊上的黄金代币托管,越来越多 DeFi 协议(如 Balancer)接入黄金代币交易对,甚至部分中心化交易所(如 Coinbase)也开始上线黄金代币 —— 这些都在降低黄金代币化的 “使用门槛”。

按照当前增速,黄金代币化规模从 20 亿美元增长到百亿级别,可能只需要 1-2 年。而以太坊,无疑会是这场爆发的最大受益者。

2000 亿 RWA 争夺战:以太坊凭何垄断 93% 市场?黄金代币化正撕开下一个爆发口

五、结语:RWA 的胜利,为何是以太坊的 “必然”?

复盘 2000 亿 RWA 的竞争格局,以太坊的胜利绝非偶然,而是 “生态、信任、网络效应” 三重优势叠加的结果:

  • 生态成熟度决定 “资产留得住”:以太坊有最丰富的应用场景 ——DeFi 协议能让 RWA 产生收益,钱包工具能让用户轻松管理资产,托管机构能解决合规问题,形成 “上链 - 交易 - 增值” 的闭环,资产上链后不会 “闲置”;

  • 机构信任度决定 “大资金敢进来”:多年的安全运行、合规探索,让以太坊成为机构眼中 “最可靠的链上载体”,BlackRock、Fidelity 等巨头的入场,又进一步吸引更多机构资金跟进,形成 “机构背书 - 资金涌入” 的正向循环;

  • 网络效应决定 “对手追不上”:越多资产在以太坊上链,就有越多用户和开发者涌入;越多用户涌入,又会吸引更多资产上链 —— 这种 “资产 - 用户 - 开发者” 的飞轮,一旦转起来,其他公链很难打破。

当前 2000 亿美元的 RWA 规模,可能只是一个起点。随着黄金代币化的爆发、股票代币化的回归,以太坊在 RWA 中的优势会进一步巩固。对投资者来说,关注以太坊生态中的 RWA 项目(尤其是黄金代币化赛道),或许能抓住下一波市场红利 —— 毕竟,在 “资产上链” 的大趋势下,赢了 RWA 的以太坊,很可能赢下加密市场的下一个周期。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应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理性看待加密货币投资,切勿盲目跟风。

来源:金色财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