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创业Web3,畅谈每周三!
《创业Web3.0》是曼昆律师事务所发起的中国Web3.0创业者访谈节目,每周三晚,我们邀请行业大咖、一线机构、知名创业者做客直播间,通过正向发声、理性讨论、经验分享,助力中国Web3.0行业的合规与健康发展。本期我们有幸邀请到曼昆深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刑事业务负责人 —— 邓小宇律师。
作为深耕刑事辩护领域多年的实务派律师,邓律师从传统刑辩切Web3领域,经手大量虚拟货币交易、钱包被盗、合约带单等相关刑事案件,对Web3从业者的刑事风险点与避坑策略有着深刻洞察。今天我们将围绕 “聚焦Web3刑事风险:办案实务要点与典型案例解析” 这一主题,和邓律师一起拆解行业高频风险场景,聊聊如何守住法律红线。
(音频转录文字记录经过ai处理,可能存在遗漏与错误。)
嘉宾介绍
牛小静:欢迎来到每周的创业Web3栏目,今天我们很荣幸地请到了曼昆深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刑事业务负责人邓小宇律师。邓律师自执业以来专注刑事辩护领域,早期深耕传统刑事案件,2020年后逐步切入Web3刑事法律服务领域。
目前已累计办理Web3相关刑事案件数十起,涵盖虚拟货币交易涉帮信/洗钱、钱包被盗、合约带单涉诈骗、项目方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高频场景,擅长结合Web3技术特性与刑事法律逻辑,为从业者提供风险防控与辩护服务,同时致力于推动Web3行业合规认知普及,曾撰写多篇关于 “永续合约非赌博” 的专业分析文章,助力行业正向发声。
邓小宇:大家好,我是邓小宇,很高兴终于来到了我们创业Web3的直播间,可以和大家交流Web3刑事风险的相关问题,聊聊我的一些实务办案经验。
Q1:Web3从业者常因哪些场景陷入刑事风险?
牛小静:Web3领域的投资人、创业者、交易方,常在哪些场景下不知不觉涉及刑事风险,比如冻卡、被办案机关谈话?
邓小宇:目前高频风险场景集中在 “信任型交易” 与 “合规意识不足” 两类情况。比如近期某黄金交易的案例:一位档口经营者出于对10年大学同学的信任,帮对方兑换虚拟货币(U),且按要求收集了基础验证材料,但后来发现同学的U源自赃款,档口经营者被牵连涉嫌帮信罪。虽最终因 “已尽审慎义务、无明知故意” 取保,但这类 “熟人交易+虚拟货币结算” 的场景,风险防不胜防。
还有两类常见场景:一是项目方在宣传中承诺 “保本高息”,吸引不特定人群参与,易被认定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二是个人在OTC交易中未核查资金来源,接收了涉诈骗/赌博的赃款,即便仅赚取少量差价,也可能被推定 “明知” 而涉帮信罪或洗钱罪。这些场景的核心问题的是 “合规意识薄弱”——要么轻信他人,要么忽视对资金和项目的合法性核查。
Q2:非法律背景的Web3从业者,在交易中如何留存对自己有利的证据,避免被推定 “明知”?
牛小静:刑法入罪需认定 “明知”,但非法律人难精准留存证据。若涉及虚拟货币交易,如何通过简单方式留存有利证据?
邓小宇:结合最新 “帮信罪司法解释” 中 “慎用推定明知” 的精神,建议交易时做好 “三留证+一不赚”:
1. 留身份信息:要求交易对手提供真实姓名、身份证照片(非模煳截图)、联系方式,确认身份与交易主体一致;
2. 留资金流水:让对方提供虚拟货币(U/其他代币)的链上转账记录,或法币转账的银行流水,证明资金来源;
3. 留承诺凭证:让对方书面(或微信文字)承诺 “资金来源合法,非赃款/犯罪所得”;
4. 不赚不合理利润:仅收取正常交易差价,若赚取远超市场的 “高息” 或 “手续费”,可能被认定为 “明知赃款而获利”。
若能做到这四点,即便后续资金涉赃,也能通过证据证明 “无明知故意”,大幅降低入罪风险。但需注意:普通人很难完全做到,若对交易合法性存疑,一定要先咨询专业律师,避免事后取证困难。
Q3:您过往办理的Web3刑事案件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案例能给从业者带来启发?
邓小宇:2017-2018年的 “钱包被盗衍生案” 是接触的第一起案例,也很有代表性。当时一个ICO项目方负责人,因和女友分手,被女友趁睡时通过助记词登录钱包转走资产。最初报案时,办案机关无法理解 “字符串(代币)为何是财产”,不予立案;我们转而提起民事诉讼(不当得利),法院以 “不属于民事/行政案件” 驳回,最终拿着法院《不予受理裁定书》再次找公安,才推动立案。
后续女友退赃并取得谅解,案件撤案,但这个案例暴露了早期Web3刑事维权的两大难点:一是办案机关对虚拟资产的认知不足,沟通成本高;二是从业者自身风险防控缺失 ——未妥善保管助记词,也未意识到 “虚拟资产受刑法保护”。
还有个衍生点:项目结束后,合伙人因利益分配不均发生绑架,可见早期Web3行业 “手段粗野”,也提醒从业者:即便项目合法,也要注重内部利益分配的合规性,避免升级为刑事风险。
Q4:合约带单的法律性质如何认定?哪些行为会触发刑事风险?
牛小静:当下很多人做合约带单,这种行为的法律性质是什么?哪些操作会让带单人陷入刑事风险?
邓小宇:合约带单的风险边界很清晰,核心看 “是否直接收取用户资金”:
1. 仅赚交易所返佣:若仅为用户提供带单建议,收益来自交易所的返佣(非用户直接付费),目前来看刑事风险较低(不评价合法性,仅从刑事角度),因为其本质是 “为交易所引流赚取佣金”;
2. 收取用户资金/费用:若涉及两类行为,风险会陡增:一是接受用户委托 “代管理资产”,承诺 “保本高息”,这易被认定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二是收取 “会员费/入门费”,用户需付费才能获取带单信息,若带单亏损导致用户报案,易被参照 “股票带单无资质” 的逻辑,认定为诈骗——办案机关会沿用传统 “无资质提供投资建议+收取费用” 的入罪思路,推定 “虚构能力、骗取费用”。
还有个隐藏风险:若带单的交易所被认定为 “开设赌场”(如永续合约被认定为赌博),带单人可能被视为 “为赌场招揽客户”,构成开设赌场罪的帮助犯,这类案例今年已有多起,需特别警惕。
Q5:Web3行业中,哪些岗位/人群的刑事风险最高?为何是这类人群?
牛小静:Web3生态中,哪些岗位或人群的刑事风险最高?核心原因是什么?
邓小宇:目前来看,KOL(行业博主/推广者)的风险最高,核心原因是 “接触项目杂、合规筛选能力弱”。
KOL的风险主要来自两类推广:一是推广擦边项目,比如早期 “远洋捕捞” 时,有KOL仅推广交易所 “注册领福利”,未提具体玩法,却被认定为 “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理由是 “传播禁止的虚拟货币活动信息”;二是推广涉赌/诈骗项目,比如为某 “合约交易所” 带单,若交易所被认定为赌场,KOL会被认定为帮助犯。
对比来看,资金方(仅投钱,不参与管理、推广)、技术方(不开发涉赌/诈骗功能)的风险更低:资金方不接触一线推广,技术方只要守住 “不做非法功能” 的底线,刑事风险相对可控;而KOL需不断接推广商单,很难完全筛选项目合法性,且推广行为易被认定为 “帮助行为”,风险自然最高。
Q6:Web3项目方如何从框架上规避刑事风险?有哪些核心要点?
牛小静:Web3项目方若想规避刑事风险,从整体框架上需把握哪些核心要点?
邓小宇:项目方规避风险可分 “理想方案” 与 “现实方案”:
1. 理想方案:切割内地用户:能严格通过KYC禁止中国内地用户参与,从管辖上切断 “中国内地刑事管辖权”。目前市值较好的合规项目,多采用这种方式,但缺点是放弃中国内地市场,对中小项目不现实。
2. 现实方案:守住两大底线:
不触碰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红线:宣传中不承诺 “保本高息”,不向不特定人群募集资金,若涉及融资,仅面向合格投资者,且明确 “风险自担”;
降低 “社会危害性”:项目需稳健运营,避免导致用户大规模亏损——刑法本质是 “打击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若用户均盈利、无投诉,即便有人举报,办案机关也难推进案件。
还要注意:避免开发涉赌/诈骗功能(如炼油、貔貅盘),这类项目本身具有非法性,再合规也难规避风险;同时提前与律师合作,对项目模式做 “刑事合规体检”,避免踩法律模煳地带。
Q7:“U卡支付” 方向创业的刑事与商业风险有哪些?
牛小静:若创业者想做 “U卡支付” 相关业务,会面临哪些刑事与商业风险?
邓小宇:目前U卡支付的主流模式有两类,风险各不同:
1. 与正规支付机构合作(企业账户模式):通过企业名义与Visa/Master等合作,让散户以 “企业员工” 名义办卡。这种模式的核心风险是 “违约”——违反支付机构的内部规定,一旦披露,会面临资金冻结、合作终止,虽不直接涉刑事,但商业风险极高,后续用户无法用卡,易引发投诉,间接增加刑事风险(如被举报诈骗);
2. 对接交易所(散户模式):不与正规机构合作,而是将资金归集到合伙人账户,通过交易所完成 “U 转法币”。这种模式的风险是 “内外双重风险”:内部风险是合伙人卷款跑路,导致用户资金损失,用户会举报诈骗;外部风险是易被涉赌/诈骗团伙盯上,利用U卡转移赃款,创业者可能被牵连涉帮信/洗钱罪。
从实务看,做散户U卡业务的创业者,几乎都要与 “涉赃资金” 打交道,且技术防护能力弱(易被黑客攻击),收益与风险完全不成正比;而做得好的U卡项目,均是服务机构客户,不面向散户,这也给创业者提了醒:避开散户市场,专注机构客户,能大幅降低风险。
Q8:钱包被盗后,链上追踪的复杂度与成本如何?能否通过法律手段追回资产?
牛小静:很多从业者遇到钱包被盗,链上追踪的难度和成本高吗?能否通过法律手段追回资产?
邓小宇:钱包被盗的追回难度,核心看 “资产是否进入中心化平台”:
1. 最佳情况:资产进入交易所:若能通过链上分析锁定资产流入某中心化交易所,可先在中国内地立案,再通过司法协作向交易所调取用户KYC信息,锁定盗币者身份,后续由公安抓捕追赃。这种情况成本较低,成功率较高,也是我们优先推荐的路径;
2. 最坏情况:资产系被黑客技术盗走且进入“黑户”:若盗币者将资产转入匿名钱包后被黑客技术盗走,如“貔貅盘”,虚假软件就,后流向无KYC的境外平台,法律手段几乎无效。比如曾有客户用全新手机、手抄助记词接收资产,仍被黑客盗走,最终虽锁定资产流向 “汇旺担保” 相关地址,但因平台不受大陆管辖,无法追回。
友情提示:优先将资产存放在有资质的中心化交易所,避免单独保管助记词;被盗后第一时间联系律师做链上分析,不要拖延。
Q9:从当事人经历中,您获得哪些职业感悟?对 Web3从业者有何建议?
牛小静:接触过这么多Web3刑事案件当事人,他们的经历给您带来哪些职业感悟?对从业者有何核心建议?
邓小宇:最大的感悟是 “不作恶是Web3从业者的保命符”。很多当事人在案发后,虽面临刑事风险,但因项目本身 “无恶意、无坑害用户”,我们能找到大量证据证明 “无明知故意、无社会危害”,最终实现取保、撤案或轻判。比如某交易所合约案,当事人坚持 “永续合约非赌博”,我们也通过专业分析说服办案机关,尽力争取避免了 “开设赌场罪” 的重判——这背后的核心是当事人 “未作恶”,我们才有底气对抗不合理的指控。
对从业者的建议有两点:一是 “提前合规”,不要等案发才找律师,项目启动前就做刑事风险评估,比如切割大陆用户、规范宣传话术;二是 “保持韧性”,Web3行业的刑事风险常伴随 “认知差”(如办案机关对虚拟资产的误解),若确信自己无恶意,要敢于通过律师维护权益,今年 “慎用推定明知”“禁止逐利性执法” 的司法解释陆续出台,扛到最后往往能获得合理结果。
结语
牛小静:感谢邓小宇律师的干货分享!从高频风险场景到案例拆解,从证据留存到项目合规,我们清晰看到Web3刑事风险的 “红线” 与 “底线”。对从业者而言,“不作恶” 是基础,“提前合规” 是保障,若遇到风险,及时联系专业律师介入,才能最大程度守住权益。
若大家想进一步咨询Web3刑事合规问题,可以关注 “曼昆Web3刑辩” 公众号,后台私信 “咨询” 获取免费咨询资格。《创业Web3.0》每周三晚与您相约,下期再见!
创业不易,但你的故事一定很酷!
欢迎加入曼昆“创业Web3栏目”,一起为中国Web3注入真实而鲜活的力量。
原创作者:曼昆品牌部
来源:金色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