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稳定币的盛夏已经来临
8 月 19 日,高盛发布重磅研报《稳定币之夏》,指出《GENIUS 法案》通过后,稳定币将迎来一场“淘金热”。两位分析师——詹姆斯・亚罗和威尔・南斯——分别从“商业机遇”和“支付变革”角度展开分析,结论明确:随着资产代币化进程推进,稳定币发行方的机会正逐步放大。
如果把今天的稳定币放在历史坐标里,它的角色很像互联网刚兴起时的“在线支付”。当时没人想到,一个小小的数字支付接口,能最终重塑全球零售业。而今天,稳定币正在重新定义全球资金的流动方式。
二、美元账户稀缺地区:稳定币的天然市场
稳定币最重要的应用场景,并不是在美国本土,而是在美元账户稀缺的地区。
在拉美、非洲甚至部分金砖国家,当地货币动荡、通胀居高不下,人们更愿意持有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而不是本国货币。阿根廷就是典型例子:越来越多居民选择 USDC,而不是比索,因为后者在一夜之间就可能贬值。
对企业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比如一家出海拉美的中国电商,如果坚持只收本地货币,很可能因为消费者不愿意支付而错失 30% 以上的订单。反过来,如果支持稳定币收款,不仅能稳定营收,还能规避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
根据高盛研报的保守估计,全球有20亿成年人更愿意把净资产存成美元,但他们至今没有美元账户。这就是稳定币的最大增量市场。
三、跨境支付革命:更便宜、更快、更灵活
另一个巨大价值,是跨境支付。
传统的跨境汇款,就像一辆卡车要在不同国家的高速公路上不断交路费——慢且贵。稳定币支付更像一架直飞航班:成本低、速度快、全年无休。
高盛研报测算:
跨国企业使用稳定币结算,平均可以节省约7% 的传统汇款成本;
汇款公司借助稳定币 24/7 结算,可以减少大量周末预留资金;
资金清算周期也能显著缩短。
正因如此,Visa、Mastercard 等支付巨头已经率先下场。Visa 预计未来 12-18 个月内,稳定币交易结算规模将超过 10 亿美元。对普通企业来说,与这些巨头合作,往往是进入跨境支付新时代的最佳捷径。
四、谁能发行稳定币?中型企业的新机会
稳定币并不是只有巨头能玩,小企业和中型企业同样有机会。
小型企业 → 可以与银行、支付巨头或加速器合作,先接入稳定币支付。
中型企业 → 可以考虑发行自己的稳定币。
发行模式主要有两种:
直接发行模式:自己铸造稳定币,储备资产(美元、国债等)产生的利息,就是发行方的收益。USDC、USDT 就是代表。
白标模式:找第三方(如 Paxos)代工发行,自己面向用户。收益分成各有不同,有的几乎全返给合作方(如 USDG),有的全部自留(如 USDT),有的则 6:4 分成(如 USDC)。
可以把这理解为一种“类金融模式”:企业通过储备资产获得利息收益,再将收益分配给合作伙伴或自身留存。对中型企业来说,这是过去难以接触的增收方式,如今因稳定币的出现而成为可能。
五、风险与合规:企业必须算清的账
当然,高盛也提醒:稳定币不是零风险。
要真正算清稳定币带来的节约,必须逐一考虑:
出入金成本
外汇兑换费
KYC/AML 合规成本
欺诈与反欺诈成本
如果企业贸然下场,很可能在监管或合规环节踩坑,得不偿失。也因此,越来越多企业选择与专业的RWA加速器合作,把成本和风险交给专业机构,自己专注业务拓展。
六、稳定币之外:RWA 的更广阔蓝海
稳定币只是 RWA(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的冰山一角。
以美国 13 万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为例,目前需要昂贵的评估、产权保险、线下面签等流程。区块链可以让其中大部分环节实现低成本自动化,显著提升效率。
Robinhood、Kraken 已经在尝试代币化股票,目标是:
为欧洲用户开放美股交易;
提供 24/7 全天候交易;
为缺乏成熟经纪市场的地区提供接入渠道。
未来,当更多房地产、债券、股票走向代币化,稳定币就会成为链上天然的结算工具。换句话说:RWA 越大,稳定币的价值就越大。
七、把握盛夏:企业的三步走战略
对企业来说,机会已经很清晰:
先接入支付:通过合作平台,快速测试稳定币收付款。
再探索发行:根据自身规模和生态,选择直发或白标模式。
最后进入RWA:在供应链金融、资产代币化等场景中落地,形成差异化优势。
不过,高盛研报也提醒,稳定币和 RWA 的发展并非“零门槛”,其中涉及合规、风险管理和技术集成等复杂问题。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最有效的方式是借助专业的RWA加速器 —— 既能避免合规风险,又能在业务规划、合作伙伴筛选和落地方案上获得专业支持。
来源:金色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