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血表上的rh(d)是什么意思?
rh(d)表示Rh抗原的D抗原,D抗原是主要抗原,Rh(D):阳性,就是通常的RH阳性。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一、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3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5.3 ×10的12次方/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 英文缩写 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 N 0.3 ~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 ~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0.50 ~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E 0.005~ 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 B 0.00 ~ 0.01 (0~1%)
淋巴细胞 L 0.20 ~ 0.40 (20%-40%)
单核细胞 M 0.03 ~ 0.08 (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 ×10的6次方/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二、出血性疾病检查:
1、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
100~300 ×10的9次方/L(10万-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2、出血时间测定(BT)
[正常参考值]
纸片法:1~5min。
[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等
3、凝血时间测定(CT)
[正常参考值]
活化法:1.14~2.05min;试管法:4~12min。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纤溶活力增强、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
缩短见于高血脂、高血糖、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等。
血常规标准参考值及单位
1、白细胞(参考值:4~10),(单位:10-9/L)
2:淋巴细胞绝对值(参考值:0.8~4),(单位:10-9/L)
3:中间细胞绝对值(参考值:0.10~0.90),(单位:0-9/L)
4: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参考值:2~7),(单位:0-9/L)
5:淋巴细胞百分比(参考值:20~42),(单位:%)
6:中间细胞百分比(参考值:3~10),(单位:%)
7: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参考值:50~70),(单位:%)
8:红细胞(参考值:3.5~5.5),(单位:1-12/L)
9:血红蛋白(参考值:110~160),(单位:g/L)
10:红细胞压积(参考值:35~50),(单位:%)
11:平均红细胞压积(参考值:80~100),(单位:fL)
1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参考值:27~34),(单位:pg)
13: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参考值:320~360),(单位:g/l)
14:红细胞分布宽度(参考值:10.6~15.5),(单位:%)
15:血小板计数(参考值:100~500),(单位:0-9/L)
16:平均血小板体积(参考值:7.4~12.5),(单位:fl)
17:血小板分布宽度(参考值:12~18.1),(单位:fL)
18:血小板压积(参考值:0.108~0.282),(单位:%)
血常规每一项指标变化的诊断意义
血液常规检查
1.白细胞(WBC或LEU) 单位:个/升(个/L)
正常值: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L ; 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 ×109/L
6个月-2岁为(11.0-12.0) ×109/L; 4-14岁为8.0×109/L左右
临床意义:(1)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 、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
和脾功能亢进等。
2.白细胞分类(DC) 单位:百分比
正常值:(1)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75(40%-75%), 儿童0.3-0.65(30%-65%)
(2)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
(3)嗜碱性粒细胞(B)0-001(0-1%)
(4)淋巴细胞(L)成人0.2-0.45(20%-45%)儿童0.3-0.56(30%-56%)
(5)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2%-6%)儿童0.02-0.08(2%-8%)
临床意义:(1)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2)嗜酸性粒细胞(E)增多 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
减少 常见伤寒副伤寒早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应用肾糖皮质激素后.
(3)嗜碱性粒细胞(B)增多 常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脾切除后及铅,锌中毒等.
减少 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L) 增多 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药物反
应,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等.
减少 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X线照射,化疗,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或淋巴细胞毒素等)免疫缺陷,何奇金病及尿毒症等.
(5)单核细胞(M) 增多 常见于感染,血液病,胶原性疾病等.减少无临床意义.
3.嗜中性粒细胞(N)核象变化 单位:百分比
正常值:周围血液中幼稚的中性杆状粒细胞(如晚幼粒,杆状核)应为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分叶少于4叶,为0.5-0.7(50%-70%).
临床意义:(1)核左移:幼稚中性粒细胞超过正常中性粒细胞的5%,表示中性粒细胞生长
旺盛。常见于急性传染病或体内有炎症病灶者。中度感染时,白细
胞数超过10×109/L时,中性杆状粒细胞大于6%,为轻度左移;
大于10%为中度左移;大于25%,为重度左移。
(2)核右移:为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叶或更多(甚者15叶)。表示衰老白细胞增多,造血功能减退,如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5叶核白细胞大于3%),则为疾病的危险预兆,预后不良。
4.嗜酸性粒细胞(E)直接计数 单位:个/L 正常值:(50-300)×106/L
临床意义:同白细胞分类
5.红细胞(RBC或BLC) 单位:个/L
正常值:成年男性为(4.0-5.5)×1012/L 成年女性为(3.5-5.0) ×1012/L
新生儿为(6.0-7.0) ×1012/L 婴儿为(3.0-4.5) ×1012/L
儿童为(4.0-5.3) ×1012/L
临床意义:(1)增多:分为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灼伤等所致),绝
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代偿性增多(缺氧等)。
(2)减少: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
6.血红蛋白(HB或HGB) 单位:克/升(g/L)
正常值:成年男性为120-160g/L 成年女性为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婴儿为100-140g/L 儿童为120-140g/L
临床意义:同红细胞
7.红细胞压积(HCT) 单位:百分比(%)
正常值:男性为0.40-0.50(40%--50%) 女性为0.37-0.48(37%--48%)
新生儿为0.49-0.60(49%--60%)
临床意义:同红细胞
8.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单位:飞升(fl) 正常值:80—95飞升
临床意义:增多:常见于大细胞性贫血。减少:常见于小细胞性低色素性贫血。
9.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单位:皮克(pg) 正常值:27—32皮克
临床意义:升高:常见于大细胞性贫血。 降低:常见于小细胞性贫血。
10.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单位:百分比(%)
正常值:0.32—0.36(32%--36%) 临床意义: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11.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单位:百分比(%)
正常值:0.109—0.157(10.9%-15.7%)
临床意义: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大时有意义,常见于各种类型的营养缺乏性贫血。目前
Bassmen提出了平均红细胞体积(或容积)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分类法,在临
床上应用价值较大,见表1-1
表1-1几种贫血的MCV和RDW变化
MCV RDW
正常人 正常 正常
缺铁性贫血 降低 升高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升高 升高
再生障碍性贫血 正常 正常
溶血性贫血 升高 升高
铁幼粒细胞贫血 正常 升高
单纯小细胞贫血 降低 正常
12.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 单位:百分数(%)
正常值:约0.0001(0.01%) 绝对数 <300/109红细胞
临床意义:明显增多可见于铅、汞、硝基苯、苯胺等中毒,增多可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红
细胞性贫血、白血病、恶性肿瘤等。
13.网织红细胞(RC或RET) 单位:个/升(个/L) 或百分比数(%)
正常值;成人绝对数为(24-84)×109/L ;百分数为0.005-0.015(0.5%-1.5%);
新生儿绝对数为(144-336) ×109/L ;百分数为0.02-0.06(2%-6%)
临床意义:增多:常见于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大出血。
减少:常见于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14.血沉(ESR) 单位;毫米/小时(mm/h)
正常值:男性为0-15 女性;0-20
临床意义:增快:常见于各种炎症、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组织损伤、贫血和高球蛋白血症、恶性肿瘤等。
减慢:常见于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肝损害、脱水有使用抗炎药物等。
15.血小板(PLT) 单位:个/升(个/L)
正常值:(100-300)×109/L ;(旧制单位:10-30万/mm3).
临床意义: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16.血小板平均体积(MPV) 单位:飞升(fl) 正常值:6.3-10.1飞升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血小板破坏过多、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管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脾切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巨大血小板综合征、镰状细胞性贫血等。
17.红斑狼疮(LE)细胞 正常值:为阴性,即未找到LE细胞。
临床意义:阳性,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期阳性率可高达80%),亦可见于一些结缔组织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18.血常规化验报告单;见表1-2
19.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类仪9CELL-DYM3500型血球分析仪)报告形式见表1-3
了
表1-3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类报告单
检验项目 英文缩写 正常参考值 计量单位
红细胞计数 RBC 男4.0-5.5 ×1012/L ;
女3.5-5.0 ×1012/L ;
红细胞压积 HCT 男0.4-0.545 %
女0.37-0.48 %
平均红细胞体积 MCV 84-100 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MCH 27-31 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CHC 320-360 g/L
血小析计数 PLT 100-300 ×109/L
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 6.8-13.5 fl
血小板压积 PCT 男0.108-0.272 %
女0.114-0.282 %
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 15.5-18.0 %
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 0.109-0.157 %
白细胞计数 WBC 4.0-10.0 ×109/L
血红蛋白 HGB 男120-160 g/L
女110-150 g/L
淋巴细胞绝对值 LYM#
淋巴细胞百分比 LYM 20-40 %
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NEU#
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NEU 50-70 %
单核细胞绝对值 MONO#
单核细胞百分比 MONO 3-8 %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 EOS# 50-300 ×109/L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 EOS 0.5-5 %
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 BASO#
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 BASO 0-1 %
#为仪器打印后标志
什么是血常归
1、介绍: 主要是血液方面的问题,如身体是否有感染,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疾病的可能性。这个要根据您的病情,结合血常规检查判断。血常规的检查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和诊断某些疾病,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等。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红细胞数量最多,在针尖大小的一点血中,可有几百万个,形状扁圆,中央稍呈凹陷。细胞内含有一种红色的能携带氧和二氧化碳的特种蛋白质,称为血红蛋白,红细胞的功能就是输送气体。红细胞数量增减与血红蛋白增减基本一致,两者计数、计量低于正常,就是通常俗称的贫血。贫血涉及许多因素,做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就是最基本的检查,这两项检验可以帮助医生提高警惕,及时发现与营养、消耗、遗传以及贫血有关的因素。例如,不久前遇到一个熟人,见他肤色苍白,就建议验个血常规,结果发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都明显低于正常,医生作了一系列进一步检查,发现粪便隐血强阳性,从而找到了贫血的原因是消化道慢性失血,同时查出了出血的原因是结肠肿瘤,遂及时对其进行手术治疗,病人现已康复。这种由简易的检验发现重大隐患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几乎每位医生都有这样的经验。这也就是时至今日,国内外各大医院仍然十分重视这两项检验的原因。白细胞有围剿入侵微生物的能力。白细胞基本检验为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俗称“白分”。白细胞数量仅为红细胞的0.l%一0.2%,如果把大量的白细胞收集起来,呈乳白色。白细胞在外周血中分五类——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噬酸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它们都参与不同的防御免疫任务。直接投入搏斗的是大量的中性粒细胞,例如阑尾炎时,要投入大量的中性粒细胞,不仅是局部大量聚集,而且在血液中可见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增加,绝对数量也大幅度增加,所以白分是一项与炎症有密切关系的检查。白细胞计数和分类也是白血病的一项基本检查,一般更重视白细胞的分类,特别注意是否出现各种有关的尚未成熟的幼稚细胞。当然不是所有白血病都有白细胞增加,并见幼稚细胞。有一种称为非白血性白血病,通常白细胞数反而减少,且不见幼稚细胞。白细胞增多不一定是白血病,白细胞减少也不一定不是白血病,那让人如何来判断呢?作为病家大可不必为此担心。现在医生鉴别诊断白血病已达到很高的水平。白细胞减少似乎不大令人注意,其实这一项目持续低于正常也是某种危险的信号,最严重的是因化学或药物诱发的白细胞缺乏,可使身体失去防御功能。通常肿瘤病人接受化疗要定期检测白细胞计数,一旦低至某一水平,就不可继续化疗。所以,白细胞计数是一种最简单的监控手段。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尤其是淋巴细胞绝对值和比例明显减少,应考虑免疫系统是否存在问题。嗜酸粒细胞是参与变态反应的白细胞,其量增加可见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寄生虫病、皮肤病等,其量减少则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伤寒、传染病病情严重者等,也见于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等。随着生食海鲜热的兴起,一些罕见的寄生虫病时有报道。发现原因不明的嗜酸粒细胞增多,应是一条重要线索。血小板计数一般不包括在血常规之内,而半自动或全自动仪器检查则包括这一项。它是参与止血和凝血的重要细胞,一旦某处血管破损出血,首先赶来参与堵漏的是血小板,它本身含有多种与止血,凝血有关的因素,故现在越来越重视对血小板的研究,并已成为一门重要的学问。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一、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5.3 ×10的12次方/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 英文缩写 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 N 0.3 ~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 ~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0.50 ~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E 0.005~ 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 B 0.00 ~ 0.01 (0~1%) 淋巴细胞 L 0.20 ~ 0.40 (20%-40%) 单核细胞 M 0.03 ~ 0.08 (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 ×10的6次方/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二、出血性疾病检查: 1、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 100~300 ×10的9次方/L(10万-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2、出血时间测定(BT) [正常参考值] 纸片法:1~5min。 [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等 3、凝血时间测定(CT) [正常参考值] 活化法:1.14~2.05min;试管法:4~12min。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纤溶活力增强、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 缩短见于高血脂、高血糖、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等。 [编辑本段]血常规标准参考值及单位 1:白细胞(参考值:4~10),(单位:10-9/L) 2:淋巴细胞绝对值(参考值:0.8~4),(单位:10-9/L) 3:中间细胞绝对值(参考值:0.10~0.90),(单位:0-9/L) 4: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参考值:2~7),(单位:0-9/L) 5:淋巴细胞百分比(参考值:20~42),(单位:%) 6:中间细胞百分比(参考值:3~10),(单位:%) 7: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参考值:50~70),(单位:%) 8:红细胞(参考值:3.5~5.5),(单位:1-12/L) 9:血红蛋白(参考值:110~160),(单位:g/L) 10:红细胞压积(参考值:35~50),(单位:%) 11:平均红细胞压积(参考值:80~100),(单位:fL) 1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参考值:27~34),(单位:pg) 13: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参考值:320~360),(单位:g/l) 14:红细胞分布宽度(参考值:10.6~15.5),(单位:%) 15:血小板计数(参考值:100~500),(单位:0-9/L) 16:平均血小板体积(参考值:7.4~12.5),(单位:fl) 17:血小板分布宽度(参考值:12~18.1),(单位:fL) 18:血小板压积(参考值:0.108~0.282),(单位:%)
血常规的检查项目有几项?
在血常规的检查上有很多的项目,但主要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数据等,但其他数据也可以给医生提供参考,利于诊断,一般情况下,只要血常规上的数值在正常范围内,都不会有什么严重的疾病,不过还需要结合临床,才能进行准确诊断。
求解答医学方面问题,血常规结果分析
要注意营养,注意复查,预防缺铁性贫血。另外还可查一下网织红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