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13 日,捷克国家银行(CNB)对外宣布设立规模达 100 万美元的数字资产测试投资组合,其中包含比特币、美元稳定币和代币化存款。这一消息震动全球金融界,标志着比特币首次正式出现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为传统央行储备管理体系开辟了全新的探索路径。作为欧盟成员国中保持货币主权的特殊存在,捷克央行的这一举措既体现了对区块链技术的前瞻布局,也折射出全球金融体系在数字时代的变革趋势。

一、试点项目的核心架构与运作原则
早在今年的 10 月 30 日,该项目就已经获得捷克国家银行董事会的正式批准,经过多轮论证后最终落地。
根据央行披露的信息,100 万美元的资金将按三类资产进行配置,每类资产都承载着特定的测试使命。
比特币作为去中心化加密货币的代表,将用于验证去中心化资产的市场韧性与抗风险能力;美元稳定币凭借其价值锚定特性,主要承担提升组合流动性的功能;而代币化存款则聚焦于传统金融资产与区块链技术的融合应用,探索资产数字化的实操路径。
捷克国家银行行长阿莱什・米赫尔在解读这一决策时明确表示,此次布局的核心目标并非追求短期投资收益,而是系统性积累区块链资产的实操经验。
央行将通过该项目全面测试数字资产从筛选、购买、合规登记到日常持有、风险监控及后续处置的全流程操作,重点验证密钥存储、多级审批、反洗钱合规以及危机应对等关键环节的可行性。
为确保风险可控,该投资组合采取了严格的隔离机制 —— 资金完全独立于现有国际储备体系,不涉及对传统储备资产的调整或挪用,且明确不会主动增持相关资产。
按照规划,央行将在未来 2 至 3 年内逐步公布项目的实践结果,为全球同行提供可参考的经验样本。

二、货币主权独立:创新探索的关键前提
捷克央行之所以能成为全球首个 “吃螃蟹” 的中央银行,与其特殊的货币地位密切相关。
作为欧盟成员国,捷克并未加入欧元区,而是保留了本国货币捷克克朗的发行权和独立的货币政策制定权。
这一选择使其在金融政策决策上获得了更大的灵活性,无需受欧洲中央银行对加密货币的审慎政策约束。
事实上,捷克拒绝加入欧元区的背后有着深层的经济与政治考量。
从经济层面看,尽管捷克债务水平较低,且三分之二的出口产品销往欧元区,但加入欧元区意味着需放弃对利率的控制权,丧失货币政策的自主性。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中,捷克通过主动干预汇率成功规避了重大冲击,这一经历更坚定了其保持货币主权的决心。
从政治与民意层面而言,捷克民众对欧元的支持率在欧盟非欧元区国家中处于最低水平,担忧加入后可能面临救助其他成员国的潜在成本,以及商品服务价格上涨的压力。政府基于选民需求考量,最终决定 “暂时不设置加入欧元区的时间点”,这种货币主权的独立性,为此次加密资产试点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制度基础。
相比之下,欧元区国家央行受欧洲中央银行统一政策框架约束,在加密资产领域的探索空间相对有限。
欧洲央行此前一直对将比特币作为储备资产持怀疑态度,而捷克央行的独立地位使其能够突破这一限制,成为全球央行在加密资产领域探索的 “先行者”。

三、全球央行的加密资产探索浪潮
捷克央行的举措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全球范围内主权国家拥抱数字资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成熟与加密资产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新审视加密资产在国家金融体系中的角色。
早在 2025 年 3 月,乌克兰央行就曾宣布将 4.6 万枚比特币(约合 230 亿美元)纳入外汇储备,引发全球关注。
这批比特币主要来自俄乌冲突期间的民间捐赠和黑市缴获,乌克兰央行将其称为 “数字时代的黄金储备”,并尝试通过抵押比特币获取稳定币信贷额度等创新操作。
不过,乌克兰的实践也暴露了主权国家管理加密资产的诸多挑战,包括多签交易流程复杂、合规审查繁琐、技术操作不熟练等问题,为后续探索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除了乌克兰,萨尔瓦多已将比特币定为法定货币,每天定投 1 枚比特币作为国家储备;美国国会也在讨论《比特币战略储备法案》,探索将比特币纳入国家战略储备的可行性。
这些案例表明,加密资产已从边缘市场逐步走进主权国家的金融决策视野,传统储备资产体系正面临数字化变革的压力。
与其他国家相比,捷克央行的探索更为审慎和系统。其 100 万美元的投资规模相对有限,且明确设定为测试性质,避免了对国家金融安全的潜在冲击。
这种 “小步快跑、审慎探索” 的模式,既体现了对创新技术的开放态度,也彰显了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核心职责,为其他保守型央行提供了可借鉴的探索范式。

四、加密资产能否重构储备体系?
捷克央行的突破性举措引发了全球金融界的广泛讨论,支持者与质疑者各执一词。
支持者认为,比特币等加密资产具有去中心化、跨境流通便捷、与传统资产相关性低等特性,能够有效丰富储备资产结构,提升储备体系的抗风险能力。
在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波动频繁的背景下,将少量加密资产纳入储备组合,有助于实现储备资产的多元化配置。
质疑者则主要担忧比特币的波动性与合规风险。比特币价格波动剧烈,历史上曾出现单日跌幅超过 30% 的情况,这与外汇储备追求安全性、稳定性的核心诉求存在冲突。
此外,加密资产的监管框架尚未完全成熟,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等合规要求复杂,可能给央行带来额外的操作成本与声誉风险。
部分传统金融学者甚至认为,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特性与中央银行的中心化管理模式存在本质矛盾,难以成为主流储备资产。

无论争议如何,捷克央行的实践都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其核心价值不在于投资本身的收益,而在于通过实际操作积累的一手经验,为全球央行提供了一个观察、评估加密资产实际表现的 “试验场”。
随着项目的推进,关于加密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合规性等关键问题将得到更清晰的答案,这将为未来全球储备资产体系的变革提供重要参考。
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捷克央行的探索提供了宝贵启示:在保持金融稳定的前提下,适度开展加密资产试点,有助于把握数字经济时代的金融变革机遇。
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国家央行借鉴这一模式,推出规模不等的加密资产测试项目,推动全球储备资产体系向更加多元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从更长远来看,捷克央行的举措或许预示着一个新的金融时代正在到来。
当区块链技术与传统金融体系深度融合,当加密资产逐步被纳入主权国家的金融治理框架,全球金融格局可能将面临深刻重构。
而捷克央行的这次 “破冰之旅”,无疑为这一变革进程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金色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