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向左、机构向右:加密市场的新平衡时代

阿花

最近的加密圈堪称“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一边是部分地区监管加码筑牢风险防线,另一边是机构布局与技术升级动作频频;既有美联储降息的宏观利好,也有上市公司转型遇阻的现实难题。这场多维度的行业变局,正重塑加密市场的生态格局。

监管向左、机构向右:加密市场的新平衡时代

一、监管双轨制:从严管控与谨慎开放的博弈

全球监管层对加密资产的态度正呈现鲜明分化,不同区域的政策导向直接影响着市场参与者的布局逻辑。

1.中国:零容忍打击,政策红线清晰不变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10月27日的表态,再次明确了境内加密监管的强硬立场。他强调2017年以来出台的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防范政策“仍然有效”,下一步将联合执法部门持续打击境内虚拟货币经营和炒作行为。这一信号释放出清晰导向:无论国际市场如何变化,境内维护经济金融秩序的监管底线不会动摇。

值得注意的是,潘功胜同时提及“密切跟踪境外稳定币发展”,显示出在严管境内风险的同时,监管层也在关注国际加密生态的动态演变,保持着监管的前瞻性。

2.香港:探索中设限,上市公司转型遇“玻璃门”

作为加密领域的“探路者”,香港的监管态度显得更为谨慎。香港证监会主席黄天佑近期透露,目前香港尚无条例规管上市公司投资加密货币,正研究是否需要提供相关指引,但明确指出“以数字资产财库(DAT)形式上市应该没可能”。

这一立场已体现在实践中——港交所已对至少5家公司的DAT转型计划提出质疑并驳回上市申请,同时禁止上市公司转型为“纯粹囤积加密货币”的主体。对于市场关注的“上市公司投资比特币界限”问题,黄天佑坦言在新规则出台前难以定义“红线”,反映出监管层在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之间的平衡考量。

3.澳大利亚:精细化监管,建立牌照准入体系

澳大利亚则走出了一条“精细化监管”之路。其证券与投资委员会(ASIC)近期发布新版数字资产指引Info Sheet 225,将监管范围扩大至稳定币、质押及代币化产品等多个领域,并引入新的托管标准和18个分类案例。

这套监管框架与即将出台的《数字资产平台与支付服务提供商法案》相衔接,计划为交易所、托管机构及部分稳定币发行人建立正式牌照制度。其中明确要求:持有客户资产的公司需满足1000万澳元净有形资产门槛,收益型代币、质押计划等多类资产可能被视为金融产品,需持牌经营。这种“明确范围、设定门槛”的监管思路,为合规机构提供了清晰的操作路径。

二、宏观与机构:利好加持下的布局加速

在监管分化的同时,宏观货币政策松动与主流机构的积极入场,为加密市场注入了强心剂,尤其是稳定币领域成为布局焦点。

1.美联储降息落地,加密市场获流动性支撑

美联储近期宣布将利率(上限)下调25个基点至4.00%,符合市场预期,更关键的是公布了缩表结束计划——自2025年12月1日起,结束资产负债表缩减,对到期美债本金展期,并将机构债和MBS赎回资金再投资于短期国库券。

这一政策组合拳意味着市场流动性将逐步宽松,对风险资产形成利好。而更值得加密市场关注的是,美联储主席的潜在继任者对加密资产普遍持开放态度。特朗普透露可能在年底前提名继任者,五位候选人(包括现任理事Christopher Waller、Michelle Bowman等)过往发言均显示出对加密货币的友好倾向,未来美联储的加密监管政策存在放宽预期。

2.传统巨头集体入局,稳定币成支付新赛道

从支付巨头到金融机构,近期纷纷加码稳定币布局,推动加密资产与传统金融体系加速融合:

  • Visa 宣布新增对四种稳定币的支持,覆盖四条区块链和两种法币,可在其网络中兑换25种传统货币。数据显示,第四季度稳定币关联Visa卡消费额同比增长四倍,累计处理加密货币资金流超1400亿美元,其中1000亿美元来自用户购买加密资产的支付需求。

  • 西联汇款 动作更为激进,在宣布2026年初于Solana推出美元稳定币USDPT后,仅一天就提交了“WUUSD”商标申请。分析师推测,WUUSD可能为面向公众的推广名称,而USDPT为监管备案名称,其规划的“数字资产网络”有望为稳定币创造更多现实使用场景。

  • 花旗集团与Coinbase 达成合作,聚焦稳定币跨境支付方案,计划简化加密货币与法币兑换流程,并评估未来数月内上线链上稳定币支付功能,以满足机构客户对可编程支付、全天候结算的需求。

三、技术与生态:以太坊引领升级,机构化进程提速

在政策与资本的双重驱动下,加密生态的技术升级与机构化转型同步加速,以太坊作为核心公链成为变革焦点。

1.以太坊Fusaka升级定档,性能跃升可期

以太坊开发者在全核心开发者电话会议上明确,Fusaka升级将于12月3日正式上线。这场向后兼容的硬分叉将实施十多项改进提案,核心目标是提升基础链及Layer2生态的可持续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

升级亮点包括引入PeerDAS技术提升验证者数据访问效率,将区块gas限制从3000万单位大幅提升至1.5亿单位,还将迅速实现blob容量翻倍。这些改进将显著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处理效率,为以太坊生态的大规模应用奠定技术基础。

2.以太坊推机构门户,隐私与合规并重破局

以太坊基金会近期推出的机构门户网站,标志着其面向企业级用户的转型提速。该门户不仅为采用以太坊的企业提供指引,还重点展示了生态系统在隐私技术上的突破——通过零知识证明(ZK)、全同态加密(FHE)和可信执行环境(TEEs)等技术,在保障合规性的同时不牺牲生态组合性,目前Chainlink、Aztec等项目的相关隐私解决方案已投入生产。

门户还重点介绍了Layer2生态、真实世界资产(RWA)、稳定币、DeFi以及质押与再质押网络等核心板块,清晰呈现了以太坊面向机构用户的核心价值,为传统企业入场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图。

四、变局中的启示:合规与技术成核心竞争力

当前加密市场的一系列动态,勾勒出未来行业发展的清晰脉络:监管分化将成为常态,不同区域的政策导向将催生差异化的市场生态;稳定币作为连接传统金融与加密世界的核心载体,将成为机构布局的重中之重;而以太坊等公链的技术升级与隐私合规能力提升,将决定生态的长期竞争力。

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无论是企业还是投资者,都需要把握两大核心逻辑:一是紧跟监管导向,在合规框架内寻找机会;二是聚焦技术迭代与生态价值,那些兼具技术实力与商业落地能力的项目,将在这场变局中脱颖而出。加密市场正告别野蛮生长,迈入“监管规范+技术驱动+机构主导”的新阶段。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应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理性看待加密货币投资,切勿盲目跟风。

来源:金色财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