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C-8004 是什么?——“Trustless Agents” 提案

阿花
  • ERC-8004 是什么?——“Trustless Agents” 提案

背景与动机

随着人工智能 (AI) 代理/agent(自动执行任务、交互的程序体)在 Web3 / 区块链 /去中心化系统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人们希望这些智能体能跨组织、跨信任域地相互发现、验证与协作。

目前已有一些 agent 通信或协作的协议(例如 Google 主导的 A2A,Agent-to-Agent 协议)允许 agent 之间互通、互操作。但这些协议本身并不包含 信任建立、身份验证、声誉机制、结果验证 等机制。

ERC-8004 的目标,就是在区块链上(以太坊或其 L2 上)引入一个 “无须事前信任(trustless)”的代理信任层。这样,在开放环境下,彼此不相识的 agent 也可以根据链上记录判断是否可信、是否值得交互。

该提案在 Ethereum Improvement Proposals (EIP) 仓库中已有文档:ERC-8004: Trustless Agents。https://eips.ethereum.org/EIPS/eip-8004

在 Ethereum Magicians 社区也有讨论贴,说明其设计思路、争议点、扩展方向等。

核心机制 / 架构

ERC-8004 的设计围绕三个 “轻量级注册表(registries)” 来构建信任基础:

注册表类型

主要职责 / 功能

备注 / 扩展可能

Identity Registry(身份注册表

为每个 agent 在链上提供可查询的身份标识(类似 NFT 的方式)

通过 ERC-721 + URIStorage 扩展,让 agent 拥有可转让 / 可更新身份元数据

Reputation Registry(声誉注册表)

提供 agent 被交互后的评价、评分、反馈等记录

允许链上调用 “post 获取评价 / 汇总评价” 接口,复杂聚合可留给链下处理

Validation Registry(验证注册表

用于记录外部验证结果、证明、争议裁定等

例如让第三方重新执行、zkML 证明、可信执行环境 (TEE) 验证、仲裁机制等

在这个框架下:

1. Agent 注册其身份(tokenId、URI 指向注册文件/agent 卡片key card)

2.Agent 在参与任务 / 被调用后,可以接收评价,写入 Reputation Registry

3.若有需要,还能提交验证/复查结果到 Validation Registry

4.上层协议 / 应用可以根据这些链上数据决定是否信任某个 agent、筛选 agent、制定合作策略等

5.重要的是,ERC-8004 本身只定义最基本的接口 / 架构,不强加具体评价模型、验证机制、信用算法等,而是与链下/链上系统协同构建。

在设计中,还考虑到安全性(防止冒名、前置攻击等)以及系统可插拔性(不同信任模型可以被替换),这些在社区讨论中有所关注。

与 A2A(Agent-to-Agent 协议)的关系

1.A2A(Agent-to-Agent)协议是已有的 agent 通信 / 协作框架(Google 主导,与多个合作方参与)

2.ERC-8004 是在 A2A 之上加一层“信任 / 探索 / 验证”的扩展,用于使 agent 之间在无信任环境下安全交互

3.换句话说,A2A 解决 agent 通信的互操作性,ERC-8004 增加信任基础与发现机制,以支持开放 agent 经济的构建

 

目前阶段与挑战

截至目前,ERC-8004 仍是 草案 / 社区讨论 状态,还未看到大规模生产级部署

在其设计与未来落地过程中,存在若干挑战或讨论点,例如:

如何防止前置攻击 (front-running)、抢注等风险

如何设计评价模型既公平又抗操纵

如何处理恶意 agent 或攻击者报名注册

链上数据存储成本、扩展性开销

与现有区块链L1 / L2 /跨链体系的兼容性

验证机制(可信执行环境、zk 证明、仲裁机制等)的设计与成本

 

二、ERC-8004 的意义 / 可能影响

ERC-8004 一旦被采用并逐步落地,在未来可能在以下几个维度产生较大影响:

1. AI Agent 经济(Agentic Economy)基石它可以成为去中心化 AI agent 间协作、交易、合约执行的信任中枢,推动真正意义上的机器经济。

2. 跨组织 / 跨域协作不同组织、不同链上的 agent 能通过统一标准互相识别、评价、验证,从而打破封闭系统限制。

 

3.信用 / 声誉基础设施在未来,agent 的声誉可以成为一种资产、可以被借贷、抵押、评级、组合,形成新的信用 / 信用中介结构。

4.降低信任成本 / 风险在没有人工干预 / 事前信任的系统中,借助链上可验证机制,降低 agent 交互的风险与信任门槛。

5.新型应用场景的可能包括但不限于:

1. 去中心化 AI 服务市场:用户或 agent 可以按需雇佣其他 agent 做任务

2.自动化 DeFi 策略 agent 之间协作、交易、付费 ( Olas, Waufinder, Giza )

3.智能合约 / DAO 与 agent 的自治协作

4.自动化中间件 / 工具 agent 的组合

5.微付费 / 机器对机器支付(结合 EIP-3009、HTTP 402, x402 等)

 

为区块链 + AI 融合开辟新路径

在很多人眼中,区块链不能直接高效执行 AI 模型,但可以做 信任层 / 协作层 / 协议层;ERC-8004 正是朝这个方向迈出的一步。

因此,从战略角度看,ERC-8004 有望成为未来 “AI agent + 区块链” 整合的关键基石。

三、相关 / 潜在项目或方向

虽然目前尚无大规模成熟的项目完全基于 ERC-8004(因为它还在提案阶段),但可以关注以下几类项目 /方向,它们可能与 ERC-8004 协同或成为其落地载体。

已有 / 正在探索的例子

1.Virtuals Protocol在相关媒体分析中提到,Virtuals Protocol 已在以太坊 / Base 等链上部署了数万个 AI agent,用于去中心化 AI 服务市场(法律分析、代码审查等)虽然我没有直接确认该协议已采用 ERC-8004,但其方向与 RPC-8004 的愿景高度契合。( Virtuals 提出Agentic Commerce Protocol 和 Agentic GDP )

 

潜在方向 / 可以开发的项目

以下是一些在 ERC-8004 生态中可能具有前景的项目类型:

1. Agent 市场 / Agent 雇佣平台( Recall )为用户 /其他 agent 提供可选 agent 列表、基于信任评分选取 agent、合约化租用 agent 服务。

2.Agent 声誉评分 / 信用中介服务专门负责对 agent 的行为进行聚合、分析、评级、信用报告服务。

3.验证 / 仲裁 / 争议解决模块在 agent 交互中可能出现争议/纠纷,第三方验证 / 仲裁机制是很重要的一环。

4.跨链 / 跨网络 Agent 协作网关使不同链 / L2 上的 agent 能互相协作与互认。

5.自动支付 / 微支付 / 机器对机器支付桥接结合 EIP-3009、HTTP 402 等协议,实现 agent 间自动稳定币支付与结算。

6.Agent SDK / 开发框架 / 模板库为开发者提供基于 ERC-8004 的 agent 接口封装、注册流程、交互库等。

7.安全 / 审计 /防攻击工具为防止投机、攻击、前置抢注、伪造身份等问题,提供监控、审计工具。

四、一些思考 / 风险 /挑战

1.标准成熟度:目前仍是草案状态,规范可能继续调整

2.链上成本 / 可扩展性:每次写入声誉、验证记录等都会产生 gas /存储开销

3.评价机制设计复杂:如何设计合理、公正、防操纵的声誉机制是关键

4.安全 / 攻击防御:例如冒名注册、前置抢注 (front-running)、刷分操纵、Sybil 攻击等

5.合规 / 法律风险:agent 间交易、自动执行行为可能触及法律 /监管边界

6.与现有系统整合难度:如何让现有 AI 系统 / Web2 应用 /桥接更好兼容

 

 

 

关于链上AI Agent 的通俗解释

好呀想象一下你在一个大操场上,那里有很多聪明的机器人(agent)能帮你做各种事——比如帮你点披萨、写作业️、甚至帮医生看病。但问题是——你不知道哪些机器人可以信任。有些真的很棒,有些可能说一套做一套。

所以,这个想法(也就是这个“协议”)是这样做的:我们用一种叫 区块链(blockchain) 的特别电脑系统——大家都能看到,但谁也不能作弊——来建立一个安全的机器人世界。

在这个系统里:

1. 每个机器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和身份证 (就像学生证),谁也不能删掉。

2. 大家可以在机器人帮完忙后打分或留言这样就知道谁厉害、谁靠谱。

3.还有别的机器人或人来复查 ,确保它真的做对了(就像老师改作业一样)。

4.这样一来,即使你不认识这些机器人,也能放心地选择合作对象。所有事情都公开、公平、安全地记录在区块链上,谁也改不了。

 

 

链上Agents之间如何交互?

 

一、他们怎么“交流”

机器人之间的沟通,就像人类之间发信息、发邮件一样。在这个协议体系里,有一个叫 A2A(Agent-to-Agent) 的通信标准,它让机器人可以:

1.互相打招呼和验证身份(确认对方是谁);

2.展示自己的技能卡(AgentCard),告诉别人“我能做什么”;

3.发送任务请求与回应,比如:“帮我翻译这个文件”“好的,我收到了”;

4.协调任务的完整流程,包括开始、执行、结束、结果返回等。

5.以理解为一个“智能体之间的微信 + 飞书 + Github API”。

�� 二、他们的功能能否互相复制

可以,但要分两种情况来看:

可公开的功能(Open Skills)

有些智能体的技能是开源、可共享的,比如一个公开的翻译模型、图像生成模型。其他智能体可以:

1.调用它的接口(API)

2.复制它的逻辑和参数

3.甚至在此基础上改进再发布

这就像你在 Github 上看到一个开源项目,可以 fork、修改、再贡献。这种复制是被鼓励的,因为它能促进创新和生态繁荣。

受保护的功能(Private / Proprietary Skills)

有些智能体属于某家公司或开发者,他们可能会选择:

1.不公开代码,只提供收费的接口;

2.通过区块链授权机制(比如 NFT 身份或签名许可) 来控制访问;

3.用 zkML、TEE 等技术 保证别人用得了但看不到内部机密。

4.这种情况下,别人不能直接复制,但可以像“租用服务”一样来使用。

三、他们如何形成“互信网络”

在开放世界里,任何人都可以注册一个机器人,这意味着也会出现“坏机器人”。所以系统里会有:

1.身份注册表(Identity Registry):证明你是谁;

2.声誉注册表(Reputation Registry):记录大家对你的评价;

3.验证注册表(Validation Registry):让独立验证者复查你的工作是否真实。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去中心化的信任网络好机器人会有越来越高的声誉分;坏机器人因为被验证出问题,会被淘汰或惩罚。

总结一下

这些机器人:

1. 通过 A2A 协议 交流;

2.通过 区块链身份和声誉系统 建立信任;

3.通过 开放接口和验证机制 共享、复制或改进技能。

最终,就像一个去中心化的“App Store + Github + DAO”,每个智能体都是一个“可组合的服务单元”,而整个生态,就像一个会自己进化、协作的智能网络。

 

 

 

 

来源:金色财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