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市场+月入上亿——Hyperliquid是加密基建新标杆还是泡沫?

阿花

“1 个月 1.16 亿美元收入、从币安嘴里抢走 13.6% 的合约交易量、70% 的去中心化永续合约市占率”——当这些数字摆在面前,你很难忽略 Hyperliquid 的存在。

它究竟是 DeFi 世界久违的“新基建”,还是又一场靠高 APR 与空投神话堆砌的泡沫?本文沿着支持者与反对者的两条主线,试图给出一份尽可能冷静的全景图。

垄断市场+月入上亿——Hyperliquid是加密基建新标杆还是泡沫?

一、Hyperliquid 的成功

提及 Hyperliquid,不少人会下意识将其与币安币所属的生态对比,但二者实则分属不同赛道,这也正是 Hyperliquid 能够实现差异化成功的核心前提。

币安作为传统中心化交易所的代表,其生态围绕着中心化交易、平台币价值支撑等传统模式展开,在合规性、用户基数积累等方面具备优势,但同时也受限于中心化架构带来的监管依赖、用户资产控制权归属等问题。

而 Hyperliquid 则聚焦于去中心化金融(DeFi)领域,以去中心化永续合约交易为核心切入点,构建了一套与中心化交易所截然不同的运行逻辑。

它摆脱了传统中心化交易所对 KYC 的强制要求,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了交易的去中心化处理,让用户在交易过程中拥有更高的自主权,这种赛道选择精准契合了部分用户对隐私保护、资产自主掌控的需求,为其成功奠定了基础。

垄断市场+月入上亿——Hyperliquid是加密基建新标杆还是泡沫?

二、用户涌入:五大核心优势构建吸引力磁场

用户的大规模涌入,是 Hyperliquid 能够快速崛起的直接推动力,而背后则是其在用户体验、成本控制、流动性等方面展现出的五大核心优势:

1. 免 KYC 省心:无需繁琐的身份验证流程,用户可直接开启交易,既降低了新用户的准入门槛,又保障了注重隐私群体的信息安全,完美契合部分用户对 “便捷 + 隐私” 的双重需求;

2. 零 GAS 费省钱:彻底免除交易过程中的网络手续费,无论是高频交易的专业用户,还是小额试水的新手用户,都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避免因 GAS 费吞噬收益的问题;

3. 优体验留住人:不仅拥有简洁直观、易上手的 UI/UX 设计,更实现了 0.2 秒的超快出块速度,交易确认高效,大幅减少滑点风险,让用户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能及时把握交易机会;

4. 深流动性保障: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吸引大量用户质押代币提供流动性,形成了充足的流动性池,无论用户进行大额交易还是小额交易,都能快速成交,无需担心订单无法匹配的问题;

5. 强共识助推:凭借优质的产品体验和创新模式,Hyperliquid 凝聚了高粘性的社区共识,社区用户不仅积极使用平台,还主动通过社交渠道推广,为平台带来持续的新用户增量。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用户曾获得 4.5 万 - 5 万美元的代币奖励,这一激励措施进一步激活了生态:用户质押奖励代币提升平台流动性,流动性改善反哺交易体验,良好体验吸引更多新用户,新用户增长带动手续费收入提升,平台再用手续费回购代币稳定价格 —— 形成了 “激励 - 流动 - 体验 - 增长 - 回购” 的正向循环,这也是其在空投结束后未出现 “热度骤降” 的核心原因。

垄断市场+月入上亿——Hyperliquid是加密基建新标杆还是泡沫?

三、反对者的声音

尽管 Hyperliquid 目前表现亮眼,但市场上的反对者也指出了其潜藏的四大风险,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可能会对平台的未来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1. 代币解锁冲击:未来将有 2.38 亿枚代币进入解锁期,如此大规模的代币流入市场,若持有者集中抛售,必然会引发代币价格剧烈波动,进而影响投资者信心,甚至动摇整个生态的稳定;

2. 回购能力不足:目前平台日均回购能力约为 350 万美元,而据测算,未来代币解锁带来的日均抛售压力高达 1400 万美元,回购资金与抛压规模差距悬殊,难以通过回购有效稳定代币价格,价格下跌风险突出;

3. 监管政策风险:全球加密货币监管持续趋严,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明确要求交易所执行 KYC 验证,Hyperliquid 当前 “免 KYC” 模式面临合规压力。

若未来被强制要求落实 KYC,不仅会流失大量注重隐私的用户,还可能面临罚款、停业等监管处罚;

4. 模式与架构隐患:一方面,97% 的费用返还比例虽让利于用户,但也导致平台可用于市场推广、技术研发和安全防护的资金极度紧张,既难以扩大品牌影响力,也无法充分应对黑客攻击、系统漏洞等安全威胁;

另一方面,为追求交易速度,平台仅设置 24 个验证节点,与以太坊数百万个验证节点的去中心化架构形成鲜明对比,过度中心化不仅违背区块链核心理念,还存在节点被操控、交易数据篡改等信任风险。

垄断市场+月入上亿——Hyperliquid是加密基建新标杆还是泡沫?

四、支持者的信心

1. 市场垄断地位:在去中心化永续合约领域占据 70% 份额,近乎垄断的格局带来强用户粘性与行业话语权,是其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

2. HyperEVM 赋能:兼容以太坊虚拟机的底层架构,降低开发者迁移成本,能快速吸引以太坊生态的开发者与流动性,丰富自身应用场景。

3. HIP-3 协议创新:打造无需许可的 “金融应用商店”,开发者可自由部署金融产品,极大激发创新活力,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

4. USDH 收益支撑:生态稳定币 USDH 的储备(如国债)收益,未来或用于 HYPE 代币回购,为代币价格提供新的支撑力。

5. 跨链扩展能力:通过 LayerZero 打通多链生态,实现跨链资产流转与资源整合,扩大用户与资产覆盖范围。

6. 机构认可背书:获得 VanEck 等知名机构关注,不仅提升行业公信力,也为后续资金注入与市场拓展创造有利条件。

7. 长期生态定位:致力于构建 “代码、流动性、激励” 原生结合的可编程金融操作系统,有望重构金融底层逻辑,具备长期生态价值。

垄断市场+月入上亿——Hyperliquid是加密基建新标杆还是泡沫?

五、未来展望

Hyperliquid 的未来走向,取决于其能否平衡机遇与挑战,核心在于生态的持续健康发展。

机遇方面,去中心化金融行业需求仍在增长,其在去中心化永续合约领域的领先地位,叠加 HyperEVM、跨链扩展等技术布局,若能解决现有问题,有望进一步扩大生态规模,巩固行业地位。

挑战则集中在监管不确定性(如潜在 KYC 要求)、代币解锁抛压与回购能力不匹配、网络中心化风险,以及行业竞争加剧等问题上,这些均需平台逐步突破。

简言之,Hyperliquid 既可能成为颠覆性基础设施,也存在泡沫风险,最终价值将由其应对风险、落地生态规划的实际行动来证明。

来源:金色财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