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与中国外贸 完美的解决方案 还是通向未来的桥梁?

阿花

困难重重:跨境支付的现实困境

当前,中国的跨境电商和外贸企业在支付结算环节普遍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直接侵蚀着本就有限的利润空间。

传统支付的难题: 以PayPal、Stripe等主流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例,其手续费普遍在3%至5%之间,部分情况下甚至更高。再加上汇率转换损失、中介行费用等隐性成本,企业收回一笔货款的实际综合成本往往超过10%。

与此同时,银行电汇等方式则面临效率低下的问题,一笔汇款经过层层中转,耗时3-5天是常态。高昂的费用、漫长的周期和复杂的操作,已成为中小外贸企业难以承受之重。

稳定币的应用: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稳定币开始进入部分从业者的视野。一位定居巴黎的中国贸易商在采访中透露,他已习惯在部分B端业务中使用USDT进行小额(通常低于一万美元)收付款,以追求更高的效率。然而,这种使用场景高度受限,且在资金进出监管严格地区时,仍需依赖中心化交易所(CEX)或熟人OTC等灰色渠道。

币安在其八周年回顾中提到,其支付业务累计处理了2300亿美元的资金,其中跨境汇款是主要用途之一,这从侧面印证了稳定币在跨境支付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但在中国大陆,稳定币的渗透率依然极低,多数从业者对其缺乏了解,尚未形成规模化的应用。

稳定币为何被寄予厚望?

尽管现实应用受限,但稳定币在理论上所展现出的优势,使其被视为解决当前跨境支付困境最具潜力的工具。

核心优势:高效、经济、普惠

效率: 基于区块链网络的稳定币转账,实现了7x24小时不间断运行,无需经过任何中介机构,交易在链上近乎实时确认,将传统电汇数天的结算周期缩短至几分钟。

成本: 稳定币支付的成本主要为区块链网络的Gas费,通常远低于银行手续费,且其与美元等法币1:1锚定的特性,几乎消除了汇率转换的损失。

普惠: 在全球仍有数十亿人没有银行账户的背景下,仅需一个数字钱包即可完成收付款的稳定币,极大地降低了参与全球贸易的门槛,尤其对金融基础设施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意义重大。

全球的快速发展与布局

稳定币与中国外贸 完美的解决方案 还是通向未来的桥梁?

市场的潜力正被全球监管机构和科技巨头所认识。香港已于2025年8月1日实施《稳定币条例》,明确将其用于跨境支付。美国则通过《GENIUS法案》将支付型稳定币纳入监管。

与此同时,PayPal推出了自有稳定币PYUSD,Visa、Mastercard也已将其接入支付网络。

甚至中国的京东和蚂蚁集团,也在积极争取于香港合规发行离岸人民币稳定币。这一切都预示着,稳定币正从边缘走向主流。

理想照进现实的三道坎

然而,在诱人的前景之下,稳定币在当前中国外贸领域的实际应用,仍面临着至少三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第一道坎:合规的红线

对于以稳定币结算外贸货款,中国大陆的监管态度是明确且严厉的。

2021年人民银行等十部门发布的《通知》指出,稳定币不具有法定货币地位,不能在市场上流通,且所有相关的兑换、撮合等业务均属非法金融活动。

虽然法律层面仅规定此类合同“无效”,且承认个人对虚拟货币的财产权利,但这道监管“红线”使得企业无法将稳定币支付作为合规的业务选项。这与香港积极拥抱监管、推出稳定币牌照制度的路径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二道坎:交易之外的隐性成本

即便不考虑合规问题,稳定币支付也存在着诸多交易之外的成本。

首先,在当前基础设施下,将稳定币兑换为法币的渠道并不通畅,其成本甚至可能高过传统渠道。

更重要的是,企业经营所必需的银行贷款、资信证明、出口退税、展会申请等,均需要以传统银行流水作为凭证。

采用稳定币结算,意味着企业将失去这些至关重要的金融与政策支持,其机会成本远高于节省下来的手续费。

第三道坎:资产本身的黑天鹅风险

稳定币并非绝对安全,其价值依赖于发行方的储备资产和信用背书。

历史上,稳定币因储备不足或市场恐慌而发生“脱钩”(无法1:1兑付)的“黑天鹅”事件时有发生,如2025年4月发生的FDUSD脱钩事件。

此外,地缘政治风险更是一把悬顶之剑。目前流通最广的USDT和USDC均由美国公司发行,美国政府通过OFAC等机构,拥有事实上的“链上执法权”。

2022年俄罗斯加密交易所Garantex的USDT资产被Tether公司应美国政府要求直接冻结,就是一个血淋淋的教训。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将资金的最终控制权置于他国司法管辖之下,是完全无法接受的风险。

前路展望:香港为桥,双轨并行

尽管困难重重,但我们对稳定币在中国外贸结算领域的未来,仍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市场的呼唤与国家的博弈: 更快、更便宜的结算方式是市场的刚需,这是推动变革的最大动力。同时,从国家战略层面看,当前美元稳定币的扩张本质上是美元霸权的延伸。

发展自主可控的稳定币,抢占“链上主权”,已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一环。

稳定币与中国外贸 完美的解决方案 还是通向未来的桥梁?

香港的桥头堡角色: 在此背景下,香港的角色变得至关重要。它不仅是金融创新的试验田,更正在成为中国企业合规使用稳定币的桥头堡。

一条清晰的路径正在浮现:内地企业可在香港设立公司,通过当地合规的持牌服务商,将收到的稳定币安全地兑换为法币,再通过传统银行渠道回流内地。这套流程在当前是合规且可行的。

双轨制的未来: 最终,我们很可能将看到一种“双轨制”的长期格局。传统电汇与合规的稳定币结算将并行存在,互为补充。

对于时效性要求高、对接数字化平台的客户,稳定币将成为首选;而对于风控严格、依赖银行信用的传统大额贸易,电汇仍是主流。

来源:金色财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