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莱德悄然囤积了3%的比特币 这意味着什么?

阿花

作者:Bradley Peak 来源:cointelegraph 翻译:善欧巴,金色财经

1.贝莱德拥有多少比例的比特币?

贝莱德通过 iShares 比特币信托 (IBIT) 进入比特币市场,标志着机构比特币积累的新时代。

自2024年1月11日推出以来,IBIT的增长速度出乎意料,其他ETF均未曾企及。截至2025年6月10日,贝莱德持有超过662,500枚比特币,占比特币总供应量的3%以上。按目前的价格计算,这相当于724亿美元的比特币敞口,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这都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相比之下,SPDR黄金股票(GLD)花了1600多个交易日才达到700亿美元的管理资产规模。IBIT仅用了341天就实现了这一目标,成为历史上增长最快的ETF。这不仅对贝莱德本身具有里程碑意义,也表明机构投资者对比特币的兴趣已经日趋成熟。

贝莱德的比特币持有量如今已超过许多中心化交易所,甚至超过像 Strategy 这样的大型企业持有者。就比特币原始持有量而言,只有中本聪 (Satoshi Nakamoto)估计持有的 110 万枚比特币超过了 IBIT,而且这一领先优势正在缩小。

如果流入量以目前的速度持续下去,IBIT 最终可能会成为比特币最大的单一持有者,这将对比特币的供应分布和所有权集中度产生重大变化。

贝莱德比特币的长期积累

K19l2Cu3EpecZQUcXamK5HujYvn2ZHKOmVRPF7WF.png

你知道吗? Coinbase Custody(而非贝莱德)持有 IBIT 中 BTC 的私钥,将客户资产安全地离线存储,并由商业保险提供支持。

2.为什么贝莱德在 2025 年大举押注比特币?

贝莱德的大规模配置背后,是其战略视角的转变:它已将比特币视为长期、多元化投资组合中的合法组成部分。

贝莱德的比特币战略

贝莱德的内部论点是:接受比特币的波动性,换取其潜在的上行空间。通过 IBIT(iShares Bitcoin Trust),他们押注更广泛的采用将逐步稳定这一资产,改善价格发现、提升流动性并缩小买卖价差。

在他们看来,比特币是对货币演化与数字资产基础设施的长期押注。这种来自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的理念,向同行释放了强烈信号。它将机构对比特币的讨论从“是否要参与”转变为“应该配置多少”。

机构积累比特币的投资逻辑

贝莱德在 2025 年看好比特币的几个关键因素:

  • 稀缺性设计:比特币总量上限 2100 万枚,且通过减半机制控制增发,稀缺性与黄金相似,但背靠数字架构。部分估计显示,大量现有比特币已遗失或无法取用,使得实际可流通供应更为紧张。

  • 美元霸权的替代品:在主权债务膨胀与地缘政治碎片化的背景下,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特性提供了对法币风险的对冲。它被定位为一种中立的储备资产,抵御政府过度干预与货币操纵。

  • 数字化转型的一部分:贝莱德将比特币视为宏观趋势的代理指标——从“线下”到“线上”价值体系的转变,涵盖金融、商业乃至财富代际转移。他们认为这一趋势受到人口结构的“超级驱动”,尤其是年轻投资者影响力的上升。

这些因素组合起来,使比特币拥有传统资产类别无法复制的风险收益特征。贝莱德的表述是:比特币提供“额外的多元化来源”,为其进入主流投资组合提供了有力论据。

贝莱德的加密投资组合整合

贝莱德主张采取审慎策略:在传统 60/40 股债组合中配置 1%~2% 的比特币。听起来比例不大,但对机构级投资组合而言,足以产生影响,并让保守的资金分配者逐渐接受比特币。

他们还将比特币的风险画像与高波动科技股(如“七巨头”)作比较,以展示其在标准投资模型中的合理位置。

有趣的是,IBIT 内部比特币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意外副产品(“尘埃”)里,包含了少量其他代币。贝莱德通常会将这些代币单独存放,或捐赠给慈善机构,以避免税务复杂性。

3.比特币 ETF 的市场影响

贝莱德通过 IBIT 持有超过 3% 的比特币总供应量,这成为比特币在认知、交易与监管层面上的转折点。

比特币历来因波动性著称,这源于固定供应、情绪波动和监管不确定性。过去,因市场流动性较薄,大额交易往往造成剧烈冲击。而随着 IBIT 吸收数十万枚 BTC,问题在于机构资本究竟会稳定市场,还是会进一步加剧市场复杂化。

ETF 模式的支持者认为,机构投资有助于降低波动性。像贝莱德这样的受监管机构参与后,比特币将变得更具流动性、更透明、更能抵御异常波动。

贝莱德也明确表示,更广泛的参与能改善价格发现、加深市场流动性,并最终促成更稳定的交易环境。

但批评者(包括部分学者)警告,大规模机构参与会将传统市场风险带入比特币:如杠杆交易、算法触发的闪崩,以及通过 ETF 流量进行的价格操控。

换句话说,比特币的金融化可能是用另一种波动(系统性、杠杆驱动风险)替代了原本的散户驱动 FOMO。而且,随着 ETF 影响力增加,比特币可能与其他金融资产的相关性增强,削弱其“非相关性对冲”的价值。

4.机构化积累赋予比特币主流合法性

毋庸置疑,贝莱德的加密策略已将比特币从边缘资产推向主流投资工具。

多年间,比特币曾被大型金融机构忽视甚至贬低。贝莱德的深度持仓表明态度已然转变。IBIT 的推出(并迅速成长为全球最大比特币持有者之一)为比特币赋予了比任何白皮书或会议更强的合法性。

ETF 如 IBIT 提供了一种熟悉、受监管的投资渠道,特别适合对直接持有加密资产的技术复杂性或托管风险心存疑虑的机构。贝莱德的参与降低了其他机构的声誉风险,推动比特币在传统投资组合中的普及。

散户投资者同样受益:无需应对钱包、助记词和 Gas 费,只需通过券商点击一下即可获得比特币敞口。

趣闻:阿布扎比的 穆巴达拉主权财富基金持有 IBIT 的重要份额,申报文件显示其投资规模约 4.09 亿美元

5.贝莱德持有 3% 比特币:中心化的悖论

比特币最初被设计为对抗中心化金融的替代品。可如今,当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通过中心化工具买入 60 多万枚 BTC,就出现了悖论:去中心化资产正逐渐被中心化机构掌控。

如今,大多数用户依赖中心化交易所(CEX)、托管方或 ETF。这些平台操作更便捷,具备保险、冷存储等安全特性,同时满足监管要求(KYC、AML)。相比之下,去中心化工具如 DEX 或自托管钱包则存在高门槛、低流动性和缺乏保护的问题。

因此,即使比特币在技术层面仍然去中心化,大多数人实际是通过中心化渠道与其交互。贝莱德的比特币积累正是这种现象的典型代表。有人认为这背离了中本聪的愿景,但也有人视之为必要妥协——一种“接入层的中心化”,让比特币真正走向全球化。这正是比特币中心化辩论的核心:如何在意识形态纯粹性与实际采用之间找到平衡

目前市场似乎接受了一种混合模式:去中心化的底层 + 中心化的接入层。

6.监管的追赶游戏

贝莱德能够推出 IBIT,源自一个关键决策:美国证监会(SEC)在 2024 年初批准现货比特币 ETF。这打破了多年的僵局,打开了机构资金的闸门。但更广泛的监管环境仍然不一致,甚至自相矛盾。

最大难题之一是资产分类。SEC 仍在反复摇摆,例如以太坊(ETH)和 Solana(SOL)究竟是不是证券。这种监管灰色地带拖延了质押 ETF 或山寨币 ETP 的发展,也让投资者、开发者和发行方陷入困惑。委员 Caroline Crenshaw 就曾指出,SEC 当前的立场制造了“浑浊水域”,导致被动执法,从而抑制创新。这直接影响了机构是否敢在比特币之外进行投资。

目前,比特币享有相对清晰的监管路径。但要让更广泛的加密市场(如以太坊 ETF、DeFi 挂钩产品)成熟,建立更一致、全球协调的监管框架至关重要。

机构已准备好——但他们需要可信赖的规则。

来源:金色财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