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0和比特币(web3.0对币圈影响)

币安下载

Binance币安交易所

全球最大加密货币交易所,注册100%可领取100USDT奖励!通过本站注册不仅可以享受手续费折扣同时有机会获得币安周边

点击注册 更多线路

更多交易所入口

一站式注册各大交易所、点击进入加密世界、永不失联,币安Binance/欧易OKX/GATE.IO芝麻开门/Bitget/抹茶MEXC/火币Huobi

点击进入 永不失联


什么是 Web 3.0?


                

   英文 | https://medium.com/geekculture/what-is-web-3-0-716f0f2272b9  

    

   但是“Web 3.0”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让我们首先分解一下 Web 1.0、Web 2.0 和 Web 3.0 的 历史 和区别:  

  

     Web 1.0    ——这是指互联网时代,大多数网站都是静态的。静态意味着内容主要由网站所有者、网页开发人员和网页设计师编写。  

  

   除非网站创建者更改它,否则它不会更改。类似于一本书,网站建成后,访问者阅读网站上的内容,内容保持不变。  

  

   从 1995 年左右互联网繁荣开始到 2005 年左右,这是最流行的网站类型,当时社交媒体永远改变了这种情况。  

  

     Web 2.0    ——这是指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由于Ajax等技术的盛行,大多数网站都是动态的。这意味着网站上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由用户输入的。  

  

   最流行的形式是在 MySpace、Facebook、Twitter、Reddit、Medium、Twitch 和 LinkedIn 等社交媒体网站上。WhatsApp、Telegram、Discord 和微信等其他消息网站也采用了类似的格式,从简单的消息服务扩展到社交媒体网站。  

  

   谷歌等搜索引擎、亚马逊等电子商务网站以及 Netflix 和迪士尼 Plus 等 娱乐 流媒体网站也以类似的动态方式发展,内容是为用户量身定制的。  

  

   这可能是通过收集大量数据来实现的。这些海量数据对于 Facebook、谷歌和亚马逊等公司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资产,这些公司已经利用这些数据赚取了数十亿美元。它们是集中式数据库,可以从其平台中删除任何人。  

  

   对这些事实有很多抗议。虽然许多用户喜欢与数十亿其他用户在线联系的用户体验,但许多人问,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数据隐私和主权是否存在?有更好的方法吗?  

    

   实施 Web 3.0 的最大障碍是在实践中难以实施。Web 2.0控制着地球上 历史 上最大、最赚钱的公司。他们还雇用了最大和最好的计算机程序员网络。  

  

   因此,虽然他们可能不会很高兴放弃控制权,但并没有失去一切。  

  

   以下是 Web 3.0 的一些好处以及集中式系统和分散式系统之间的区别:  

  

    1、数据隐私。    Facebook、Google、Twitter 甚至亚马逊等集中式系统存储了大量个人数据。去中心化系统可以允许用户在不提供个人数据的情况下使用系统。  

  

    2、数据主权。   与数据隐私类似,这涵盖了谁拥有您的个人数据的概念。虽然您可能愿意在线共享您的私人信息以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但大多数人在得知 Facebook、谷歌和亚马逊等公司通过出售您的个人信息赚取了数十亿美元时感到不快。  

  

   去中心化系统将允许用户出售他们自己的数据并从他们自己的数据中获得收入。一个例子是 Brave 浏览器,它以 BAT 代币奖励用户,BAT 代币是一种建立在以太坊上的加密货币代币。  

  

    3、来自守门人的审查。   在过去的一年中,许多社交媒体平台根据创作者的政治信仰对其进行审查、取消平台化或取消货币化,或者更糟糕的是,有些情况似乎是偶然的或纯武断的。  

  

   一位著名的影响者 Anthony Pompliano 在 YouTube 上主持了名为“最佳商业秀”的节目,对此,他最近进行了调查。他进行了一次采访,讨论了比特币和通货膨胀的主题。  

    

   他在推特上大声抱怨,以至于许多美国政府官员都支持他的求助呼吁。当 YouTube 最终向他解释了情况时,似乎这是一个错误。  

  

   一名随机员工按下了一个按钮,将内容标记为危险。它不是基于任何已公布的公司政策,也不必得到公司任何官员或公职人员的批准。  

  

   创作者可以从字面上移除他们的生计——出于特定原因或可能根本没有原因,只是一次意外。  

  

   大多数创作者都不愿意让一个有或没有权威或理由的陌生人简单地打开和关闭频道,并切断他们的生计。去中心化系统可以制定由计算机代码执行并由社区决定的程序化规则。  

  

    4、提高网络安全性。   网络本身的一个主要好处是提高了安全性。去中心化计算机网络最著名的例子是比特币。它比集中式计算机网络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因为集中式网络具有单点故障。黑掉一家公司的服务器需要黑掉一个地方。要入侵比特币网络,需要入侵 51% 的网络,该网络位于地球上无数个地点,并通过互联网连接。  

  

   有许多 Web 3.0 项目,它是基于加密货币,是分散式计算机网络的,是第一个大规模全球用例的,这是一个事实,也是未来的趋势,Web 3.0 与加密货币密切相关。正如您刚刚了解到的,它们不一定相同,但可以想象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网络、金融网络和社交网络可以轻松地结合在一起。  

  

   Web 3.0 项目正在建立在比特币(例如 Stacks)、以太坊和其他区块链上。这些项目之一是 Web 3.0 基金会,它与 Polkadot 和 Kusama 区块链合作。  

  

   许多项目都在致力于直接在区块链网络上构建 Web 3.0。许多人正在招聘网络开发方面的程序员。  

  

   Web 3.0 的去中心化世界向您敞开。  

  

   另外,最后说明一下,此内容仅用于学习交流目的,它不构成投资交易建议于参考, 过去的表现并不代表未来的结果, 不要投资超过你能承受的损失。  

  

   感谢你的阅读。  


围读web3.0,什么是Defi


                

DeFi就是去中心化的金融,Decentralised Finance的意思。

  

在创造了基本的「Token」之后,加密数字货币界希望能够把金融交易的一部分,也给去中心化,这就是DeFi的由来。

  

把金融去中心化最大的难点,不在于技术,而在于用什么来取代「信用衍生」。

  

基础的比特币和以太坊的转账,是「所有权」的转移,我「拥有」一个比特币,我转给你了,那么这个比特币的所有权就归你了。这种转账的性质赋予了加密货币「资产」的特性,具有很强的抗审查、抗监管的能力。因为借贷关系政府是很容易控制的,只要宣布冻结张三的帐户,那么银行里面的这些钱其实张三就无法动用了。

  

但是除非有人用物理手段逼着张三转账,否则张三有几个比特币,他始终就有几个,不会受到其他外在力量的干预。

  

但是,把这一套挪到金融上,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怎么把所有权玩出乘数效应来?我们找银行借贷,明知道银行里的钱是客户的,我们相信银行不滥借,因为银行有准备金,有央行监管。所以银行手里有100万,能够借出去300万,我们也不担心,反正一切都是数字。

  

但是所有权不是这样。我有一个照相机,借给你用可以,你现在要找我贷三个相机,说拍完之后还给我五个,我哪里去变?我就算有,借给你了怎么保证你能还给我,怎么保证你还得起?之前作为优点的反审查、监管,现在就变成阻碍了。

  

而DeFi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要在区块链上模拟出我们平常见到的金融交易,像最基本的借贷和各种高级的金融衍生品。

  

高级金融衍生品,从区块链的角度来看并不复杂,因为本质上都是合约,在智能合约里面总可以分解成最基本的借贷、抵押和所有权转移,所以核心就成中心化的「信用衍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的就都是计算机系的人做的事情了。

  

DeFi目前来是通过跨链来解决抵押,通过保证金制度来解决杠杆,最终实现了类似信用衍生一样的操作。

  

我们拿比特币和以太坊作为例子,假如跨链的名字叫XX链,XX链上的货币叫做XX币。

  

比如我想抵押比特币换取以太坊,我就可以:

  

1. 把比特币锁定在一特定的地址,此时会在XX链上生成一个代表这个比特币通证Pseudo-

  

BTC,

  

2. 然后我在XX链上用智能合约抵押这个Pseudo-BTC,生成了相应的XX币;

  

3. 然后拿着XX币购买了一定数量的Pseudo-ETH,

  

4. 然后把这些Pseudo-ETH所对应的抵押物ETH释放出来,交易结束。

  

整个过程都是智能合约来完成的,没有人的参与。而如果我到期不还,那么我抵押的比特币就没有了。智能合约到期执行执行,把我抵押的这个比特币进行违约处理。

  

这样能实现了等额抵押,但是金融的魅力在于以小博大,所以我们需要超额抵押。 也就是希

  

能够抵押1个比特币,临时的借2个,乃至于10个比特币来进行投机。

  

假定XX链上有一个银行,大家没事可以把比特币锁定了,然后Pseudo-BTC送到这个银行里。现在的难题是,资金池有了,这个银行怎么来进行借贷,产生利息,还不产生坏账呢?

  

去中心化借贷,对坏账是零容忍的 ——因为有一点点坏账的可能,那么在一个没有信用的世界,这个0就会变成100%。这其实蛮道家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正是因为有了「武德」这个东西,才会有人不讲武德,才会出现坏账。

  

如果制度设计的就是把任何人都当作奸贼来防,那就没有坏账的空间了。

  

怎么才能没有坏账昵,那就是智能合约强制平仓。

  

智能够的优势就是一切都在链上,在链上就可以自动化。你拿1个BTC抵押,我可以借你10个,但是借给你之后,如果你的任何操作,导致帐户上的资产价值小于9.05个BTC,那么对不起,合约自动执行,你的抵押物充公。

  

这个其实和股票、期货、外汇的保证金是一样的,只是在链上去中心化的执行了。

  

当然,这个真要做起来,技术上还是有很多暗坑的,比如黑客完全可以人为的制造区块链的阻塞,让智能合约的执行延迟。而在延迟的过程中,价格可能就发生了变化了,这样是会出坏账和亏空的。


WEB3.0 到底是什么?


                
Web 3是一种新的因特网,由技术人员设想,利用去中心化区块链,例如,比特币和以太坊等加密货币。
  
这个词在过去几年里一直很受欢迎。帕基·麦考密克(Packy McCormick)曾协助推动 Web 3的投资人,将其定义为“一种新的因特网,由创造者和用户拥有,由代币提供奖励。”
  
按照预期, WEB 3将会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其中包括分散的 社会 网络、电子 游戏 和 NFT平台,这些都是用加密货币来奖励玩家的。
  
理想主义者相信,网络3将会改变我们所熟知的因特网,将会使传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人们进入一个没有“中间人”的全新的数码经济时代。
  
但评论家认为, Web 3仅仅是重新塑造了加密货币的品牌,旨在从文化和政治层面上解放出来,让人们认为,区块链是互联网发展的下一步。
  
其他人则将 Web 3视为一种对付费型网络的反乌托邦观点,即在因特网上的每一项活动、每一次社交活动都可以作为一种金融交易。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炒作、营销的结果,也是因为人们“担心会错过重要的事情”。
  
不过, Web 3的蓬勃发展也反映出,在数码加密地长达几年之后,大量资金、人才和精力涌入这个领域。
  
2021年,风投公司将270亿多美元用于加密相关项目(比过去十年加起来还要多),而这些钱的大多数都被用于 Web 3项目。
  
一些大公司,比如 Twitter, Reddit,都在进行他们自己的 Web 3计划。
  
该产业是一块吸引技术人才的“磁铁”,很多大技术公司的雇员都放弃了轻松、稳定的工作,转而投身于 Web 3.0
    
大多数时候,人们都会在 Web 1上阅读静止的页面,并且大多数的网站都是使用“开放协议”,如 HTTP, SMTP, FTP (不用担心这是什么东西,只要你明白,开放协议并不是一个公司的网络架构,它的概念会在几个字之后再次出现)。
  
大约2005年, Web 2期开始。这个时候, 社会 传媒的巨人如 Facebook,推特, YouTube开始出现。
  
在 web 2的年代,人们开始创造和发表自己的文章,主动地加入到网络中,不再是被动地去阅读已发表的内容。但网络上的大多数业务都是大公司组织、变现的,并且它们还拥有大量的资本和控制权。
  
Web 3将会利用一个分散的社区来运行网络,并使用开放的协议来取代这个集中的企业平台。简单地说,它把 Web 1的开放性和 Web 2人的公共参与相结合。
  
“如果说以前的因特网(Web 1)对出版商有利, Web 2号对大平台有利,而下一次的创新(Web 3)则是要将版权归还给用户和创作者”,李津对此进行了描述。
  
网络3的拥护者相信,以区块链为基础的新因特网将在很多方面改善目前的因特网。
  
首先, web 3平台能够让开发者和用户“变现”自己的行为和贡献,这是目前各大平台所不具备的。
  
例如,现在的 Facebook就是靠收集用户数据和目标营销来赚钱的。脸谱网3版让用户可以“变现”自己的资料,还能从其它用户身上得到启发,并发表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在 Web 3中, Spotify允许歌迷从那些刚崭露头角的艺人那里购买“股份”,作为赞助人,从而获得一定的流量版权费。网络3中的优步是由驾驶员拥有的。
  
彭博杂志的专栏作者马特·莱文表示:“Web 3的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是,每一种产品都是一种投资机遇。”
  
其次, web 3的拥护者们相信 web 3的平台可以用一种民主的方法来进行管理,这是 Web 2所不具备的。在 Facebook和 Twitter等网络中,这些巨头基本上都是独裁的,他们可以读取用户的名字,禁止帐号,随意更改规则。而以区块链为基础的 社会 网络则会把决策交给使用者,使用者可以自行决定要做什么。
  
第三,网络3没有像 Web 2那样依赖于广告业务。这样,人们就会有更多的隐私,更不会有人追踪和发布有目标的广告,更不会有大公司来搜集私人资料。
  
当然,这仅仅是 Web 3中一个非常理想的想法,这个想法是人们在 Web 3成形之后能够从中获益。事实也许是另一回事。
  
是的。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越南的 SkyMavis公司制作的一款视频 游戏  Axie Infinity,该 游戏 通过 NFT和加密货币来激励玩家,让他们在玩完之后把加密货币换成现金。
  
在 游戏 里,玩家能够“培育”出一个被称为 Axies的人物,并且能够操纵它与其它的玩家作战。他们可以通过 NFT方式来获取虚拟的土地,从而获得一种称为“Smooth Love Potion”或者 SLP (SLP)的数字货币。
  
Axie Infinity拥有数以百万计的玩家,包括很多菲律宾人,他们靠打 游戏 谋生。但加密货币非常不稳定,一旦价格下降,玩家将会损失惨重。
  
这就像是一场赌博。没错,可是赌博也很成功,对吧?许多支持 web 3的人会说,你已经在视频上花费了好几个小时,你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个这样的

周星驰都在关注Web3,“web3”到底是什么意思?


                

“Web3.0”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使用它?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首先,Web3.0就是一个网站可以同时支持多个浏览器,这样就可以实现无缝切换。它一种新型的网络协议,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http协议存在的问题,使得用户能够通过web浏览器访问互联网上的信息。简单来说,Web3.0就是一种基于http协议的协议,这种协议允许用户直接访问网站,不需要通过其他方式获存在的问题,使得用户能够通过web浏览器访问互联网上的信息。



其次,在Web3.0时代,你可以用一个账号登录所有的平台,而且,这个账户背后是由一系列密码学算法、博弈论等技术手段保障的,让你对自己的账户拥有控制权,不会随意被平台限制或封禁。


此外,在Web3.0时代,我们产生的数据都属于我们自己。而这些数据的价值,就在于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web3时代的数据分析,不是简单的数据挖掘,而是需要结合业务场景进行深度分析。我们需要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业务场景的特点,以及用户行为习惯等因素,才能真正实现精准营销。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对用户行为的分析,找到潜在客户,然后针对性地开展营销活动,从而提升转化率。


最后,在Web3.0,你拥有你资产的控制权,并且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你的资产。这意味着你可以随时查看你的资产状况,包括你的收入、支出以及你的投资组合。



Web3.0时代的到来,将彻底改变互联网行业的生态环境,从而重塑整个产业链。这一切都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区块链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去中心化、分布式账本、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等特性,可以解决信任问题,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价值互联网。


现在是web几点0时代?


                

现在是web2.0时代,迈向web3.0。

近几年,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和渐趋成熟,以区块链为基础设施的领域:如DeFi、元宇宙、NFT等,也都获得了显著进步和长足发展。其中,Web 3.0作为与区块链发展相辅相成的技术生态,更是被广泛讨论。那么,Web 3.0由何而来,它是否已经发展成熟?

我们可以从Web ,也就是广义的互联网入手,通过分析它的更新迭变,探求Web 3.0的基础与使命,从中理性判断所谓的Web 3.0时代是否已经到来。


先来看看互联网的发展阶段——Web 1.0 -> Web 2.0 -> Web 3.0:——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

诞生:Web 1.0——信息单向展示

上世纪 90 年代,互联网刚开始普及之时,用户只能被动地浏览文本、图片以及简单的视频内容,网站提供什么,用户便查看什么,网站和用户之间几乎没有互动可言。

90 年代中后期,在谷歌、百度发展起来之前,互联网曾经一度由 AltaVista 和 Netscape 主宰。当时这些公司创建网站只是为了宣传实体公司,网站是“只读网站”,用户只能搜索和阅读信息。

这就是 Web1.0时代,门户网站实质就像现在商场发的促销传单一样,上面还没有下单链接,你只能了解促销内容,没办法通过传单直接下单商品。

繁荣:Web 2.0——信息交互与集中

Web1.0的下一代被称为“Web2.0”或“读写”网络,也就是我们当下更熟悉的互联网生态——用户不再是单纯的访问者,而成为互联网平台内容创建的主力军。以当下最具代表性的抖音、bilibili为例,用户创建内容后将其上传到网站,并从中获得一定比例的激励收入。

“Web2.0”这个词由O’Reilly Media 的副总裁戴尔·杜赫蒂(Dale Dougherty)于03年首次提出,之后Web2.0便迅速卷起全球浪潮,在短短十年时间内彻底地重新定义了市场营销和业务运营。

明星、网红们可以用一张图片或一个视频让企业实现营收倍增,也可以用一句差评让网店陷入困境。当下用户对互联网的影响较之Web1.0时代可谓天差地别,网站给用户投喂信息的时代已经彻底过去。

在此过程中,中心化平台通过提供技术与服务大大丰富了Web2.0时代的网络生态,但随着平台的集中化和对用户信息与数据的垄断程度越来越高,平台对利益的追逐正逐渐侵蚀掉用户的信息安全和创作收益,也因此,平台不可避免地引起广大用户的不满而不得不走向更新迭代的必然,Web3.0也就应运而生。

迭代:Web 3.0——信息主权与安全

简单描述的话,Web1.0 是企业或机构出于吸引客户的目的所创建的内容驱动。Web2.0 通过用户在网站上传和共享他们的内容,让互联网进一步发展。Web 3.0则致力于打造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用户主导、和去中心化的价值交互、流通的网络生态。

为什么Web3.0会被提出来并寄予厚望?它相较Web2.0有何显著优势?

对于Web2产品来说,流量是其命脉,拥有了流量就拥有了财富,而为了流量能够进一步变现,绝大部分平台便慢慢开始了加价、杀熟、贩卖用户信息,甚至于出现了控制舆论、垄断创作者劳动成果等行为。17年Facebook倒卖平台用户信息的丑闻,20年腾讯阅文的“霸王条款”,21年腾讯推出的旨在掠夺视频创作者成果的“黎明计划”等,都是典型案例。

除此之外,用户在平台中付出时间和创意所带来的流量财富,理应由平台进行反哺,然而这些在Web2.0时代很难实现,Web2中用户被平台进行了事实上的剥削。


在Web3.0中,用户为满足自身需求进行交互操作,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价值的创造、分配与流通。相比Web2.0的平台中心化特征,Web3.0致力于实现用户所有、用户共建的“去中心化”网络生态。

而为了颠覆当下的互联网巨头垄断局面,保护每一个互联网用户的利益,Web 3.0 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存储、无法篡改、信息加密等特点,做到如下几点:

1、统一身份认证系统

2、数据确权与授权

3、隐私保护与抗审查

4、去中心化运行

以上四点既是Web 3.0 的功能,也是它的标签,更是其对于目前互联网诸多问题的解决方案(如需要重复注册账号、服务商滥用用户隐私数据、网络公司使用用户数据盈利、网络服务无法延续等问题。)

举例来说,通过数据权益通证化、数据确权与授权的区块链技术,用户在 Web 3 的世界里产生的数据归用户所有,在没有得到用户的授权确认之前,其他方无权使用。同时由数据使用而产生的收益,用户也有可能通过数字加密货币行业的通证经济分一杯羹。

通证经济、数字资产的出现让用户得到了参与 Web 3.0 开发公司运行的机会,他们可以参与投票、参与分红,既是使用者,又是维护者。

从这一层面来看,Web 3.0 将带来透明、可信的互联网经济模式。

除此之外,Web 3.0 也会让用户在使用产品时更加放心。传统互联网领域,用户对于自己数据的控制权非常弱,比如下载的版权音乐因平台版权到期而被迫删除、游戏里重金购置的装备因为开发商版本迭代而一夜间灰飞烟灭,这样的无奈在Web2.0时代屡见不鲜。

而在Web 3.0 时代,用户的数据可以通过 IPFS、Sia、OrbitDB(使用 IPFS 的去中心化数据库)等技术去中心化存储,没有人能再控制你的数据。只要你愿意为游戏运行的区块链智能合约付费,即便整个游戏就只剩下你一个人,你仍然可以玩。并且,任何产品的任何改动都得经过社区投票才能通过,开发者不再拥有独裁的权力。


虽然Web 3.0 能带来更透明、更放心和更公平的网络环境,但不可否认的是, Web 3.0 世界的构建还存在很多阻碍和困难:

Web3的相关技术仍处于发展初期,效率低、普及难度大;商业模式还未成熟;政策监管不确定性;数字资产价值波动较大等。

首先,去中心化网络对于任务处理的速度低下,即便是那些号称 Web 级的区块链项目也无法掩盖效率低的事实。

其次,Web 3.0 要对用户科普的内容远远超过区块链、比特币、加密货币等领域要科普的知识。当然,开发者也可以通过多样的设计将应用程序设计得和传统 App 无异,让用户根本感觉不到这些复杂的运行机制的存在。但这类开发工具,才刚刚起步。

政策监管和法律风险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DAO实体地位风险和通证合规性风险两方面。DAO缺乏法律实体地位,去中心化特性也导致没有个人能够作为合法代表,因此DAO很难直接参与链下活动。而通证合规性风险则表现在一些特定国家,例如中国就并不支持通证的发行。

而由于基础设施的匮乏和技术路径的不明确,当下Web 3产品的商业模式很难确立。加上数字资产市场存在较大的波动,这一切的因素都提醒我们,Web 3.0 时代或许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