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n挖矿收益(cpu 挖矿收益)

币安下载

Binance币安交易所

全球最大加密货币交易所,注册100%可领取100USDT奖励!通过本站注册不仅可以享受手续费折扣同时有机会获得币安周边

点击注册 更多线路

更多交易所入口

一站式注册各大交易所、点击进入加密世界、永不失联,币安Binance/欧易OKX/GATE.IO芝麻开门/Bitget/抹茶MEXC/火币Huobi

点击进入 永不失联


硬科技:回顾AMD Zen微架构和EPYC (中)


                

世界上做任何事情都有「成本」,不仅生产制造设备投资,开发产品当然比照办理,团队规模越大、研发时间越长,烧掉的金钱当然更多,所以正常的企业都不可能提供无上限的研发预算,也会寻求最低成本的产品设计路线,营运成本超级高的x86处理器大厂,当然不能免俗,而「Time To Market」更是参与市场竞争时,最该念兹在兹的课题。科科们务必牢记在心。

即使钱多多的Intel,在选择「后NetBurst时代」的设计方向,也有志一同的挑上「最低工程开销 (Least Engineering Cost)」,才让逆转战局的Nehalem走回强化P6的老路。

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就不难理解研发资源远不及Intel的AMD,选择K8后继者微架构路线的背后思路:简单为上,避开单核心庞大执行单元与同时多执行绪一同带来的高复杂度与验证风险,企图效法Sun的「Throughput Computing」,利用庞大简单的高时脉整数运算核心,去堆积出挑战Intel「后NetBurst时代」微架构的本钱。

AMD也从2005年开始,高谈其丛集多执行绪 (CMT, Cluster-based Multi-Threading) 的「优越性」,像仅增加50%晶片面积就可提高80%指令输出率之类的「好康」等等。那时正是AMD Opteron挟原生双核与优异效能功耗比之助、品牌气势逐渐压倒Intel Xeon的高峰,没有人胆敢不看好AMD接棒的新处理器核心,也预期不需等待太久,崭新的Opteron就将大量进驻企业的资料中心。

但2006年7月AMD宣布并购ATI,一切都改变了。

  

让AMD阵脚大乱的「Fusion」

AMD砸下54亿美元并购ATI的目的,不外乎推动整合处理器与绘图晶片的「Fusion」大计 (好像台湾某时报的标题特别喜欢用「大计」这两个字),不仅在2007年公开首款Fusion「Falcon」,也同时公布高低档搭配的两种核心:「Bulldozer (推土机)」与「Bobcat (山猫)」,后者还比Intel发表初代Atom「Silverthorne」还早了快一年,以山猫为首的猫科家族,也构成日后Sony Playstation 4与微软Xbox One的心脏。

如同二战的德国和日本般战线发散、备多力分的AMD从此被加冕「简报王」的帝位,无论是预定在2009-2010年问世的首发Fusion (还不是按原计画的导入推土机核心并优先进入笔电市场)、首款引进Bulldozer和Bobcat的产品,全部拖延到2011年才上市,早已失去市场先机,且寄以后望的APU产品线,陷入「CPU不够快,GPU不够好」产品定位不上不下的窘境,而当年在DEC参与Alpha设计团队、曾担纲K7总工程师的执行长Dirk Meyer,也在当年年初黯然下台一鞠躬。

初代高阶APU「Llano」出师不利,不但迟至2011年底才解决Global Foundry的产能良率问题,失去市场先机,造成高达一亿美元的库存损失,让AMD股价崩跌75%,导致不满的投资人集体告上法院,最后AMD赔偿2950万美元才花钱消灾。

但随着Intel的「钟摆 (Tick Tock)」持续的压迫,AMD迅速流失支撑其获利基础的伺服器市占率,才是真正的大灾难。2007年底,拼死拼活终于赶出来的原生四核的Opteron「Barcelona」爆发TLB臭虫事件,就是一个极大的警讯,可是2011年底姗姗来迟兼程救驾的Bulldozer来不及准时与原先设定的对手Westmere直接交锋,而被迫正面硬碰每个环节都高度精炼后的Sandy Bridge,接着就是一泻千里般的大溃退,彻底终结了AMD靠著Opteron赚饱饱的爽日子。

因并购ATI而来的绘图晶片市场也不好过,2012年3月nVidia兼具优异效能与电力效率的Kepler核心,意外上演「中驷打垮上驷」的脱线戏码,一举让AMD一蹶不振,在2015年一度触底到18%市占率的最低点,至今虽稍有起色,但仍难逆转颓势,如果没有后来的挖矿狂潮,很难想像AMD还有继续硬撑下去的本钱。

走音工地秀同场加映急病乱投医的脱线剧场

生命自己会找出路,但不保证找出的一定是条活路,AMD在「传统战场」x86处理器惨遭滑铁卢后,从联想跳槽过来「听他讲话就觉得你碰到卖保险的业务员」的新任执行长领导下,就策略转向开始动ARM的歪脑筋,2014年再度发挥其简报王本色,公布了以下重大发挥AMD「创新的双重设计能力」的「双重解决方案」:

一、ARM架构的伺服器处理器,技术细节首度披露于2014年夏天的Hot Chips 26 (终于和文章标题又扯上关系了),算是压榨Opteron这产品名称的剩余价值吧,但花了两年时间,才变出了无新意沿用Cortex-A57核心、在2016年初才推出的产品,临阵磨枪,实在两光。

二、整合x86与ARM系统平台架构的「SkyBridge」专案,一年之后就无疾而终。

三、从头到尾全新打造的ARM核心「K12」,此命名也充分展现了属于AMD「正字标记」为架构的决心,不过如我们所见,别说2016年,到现在都不见踪影。

为何AMD在ARM处理器试图大展鸿图的雄才大略「还没开始就结束」了?因为AMD现任执行长缩短战线,取消不切实际的K12,将资源集中在Zen微架构的研发,耗费十年,绕了好大的一圈,终究回到了「原始K10设计案」的原点,我们才有幸见证Ryzen与EPYC的成功。

但「成本」因素从此不重要吗?怎么可能。科科。 ?

  

    目前在用amd ryzen5 1600打算上r7 3700x有这个必要吗?


                    
    这得看你主要是做什么用了,其实锐龙1600稍微超超频仍然是一款够用的CPU,6核12线程,超频到3.6Ghz以上在多线程性能仍然比现在的热门CPU酷睿i5-9400要强不少,只是因为第一代zen架构单核效率较低,内存延迟大,所以单核性能和 游戏 性能较弱,3700X在单核心效率上至少要比1600高20%以上。

    我们用CPU-Z来测试对比一下两颗CPU的性能差距有多大,可以看到,在多线程性能上,锐龙3700X达到了5400多分,锐龙1600只有3100多分,单核性能两者差距也很大,3700X可以达到500多分,而锐龙1600只有364分,当然,这些性能差距在日常使用中恐怕仍然感觉不出来,包括锐龙1600玩最新的 游戏 大作也是够用的,无非就是在帧数上不如3700X那么稳定罢了。

    如果是搞内容创作的话,锐龙3700X提升幅度还是蛮大的,视频渲染和3D模型渲染中或许能达到接近翻倍的效果,可以大幅度提升工作效率,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升级3700X还是值得的。不过如果你只是玩一些要求不高的 游戏 或者日常上网轻办公的话,那就完全没必要升级3700X了。
      
    因为你没有具体说明用途,从两个角度回答一下你的问题。
      
    如果你不是一个超频玩家,默认频率使用,单从性价比的角度,换是肯定有提升的,Zen2在功耗和性能方面完胜前代,还修复了一些Zen上面的问题。
      
    如果你是一个超频玩家,那就更没什么悬念了。
      
    换可以,如果你不差钱当我没说,如果你想更有性价比的升级,那要选好时机。桌面版4代锐龙发布也就是往后两三个月的事了,如果想换,4代发布并铺货的两周会是抄底3代的好时机,而且3700x是一个从性价比和性能角度相当合适的选择。
      
    如果你不差钱的话,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 值得换!
      
          ryzen5 1600  基础频率 3.2ghz,最大单核睿频3.6
      
    ghz。6核心12线程,三级缓存19MB, TDP65w。

    ryzen7 3700x  基础频率3.6ghz, 最大单核睿频4.4ghz。8核心16线程。三级缓存36MB,TDP65。
      
    相对于1600,3700x在基础频率和最大单核频率分别提高了0.4g和0.8g,三级缓存3700x近乎1600的二倍,核心数上,3700x比1600多两个核心和4个线程, 最关键的是3700x采用了最新的zen2架构 ,得益于7nm工艺的加持,使三代锐龙相较于一二代单核性能猛增(虽然没有之前网上说的那么玄乎,拳打99k,脚踢97k,但是和自家产品比起来还真是拳打2700x,脚踢2600x)。这带来的收益当然是 游戏 帧数的上升。还有一点三代锐龙原生支持pcie4.0,虽然家境贫寒的我们可能用不太到,不过 科技 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说不定未来的一二年内pcie4.0就会普及。
      
    3700x相比于一二代是锐龙有一个很大的改进,就是内存控制器的改进。
      
    一是内存延迟的降低,虽然还没有达到英特尔那么低,但是相较于一二代锐龙的内存延迟有了明显改善,凹森!
      
    二是对于高频内存的支持更好了,相信大家一定听说最近华硕的工程师破了内存超频的世界纪录,6054Mhz,没错!使用的平台就是锐龙3600。所以你还在为买的3000频的内存在一代平台上甚至连xmp都打不太开而困扰的话,果断上3700x。
      
    我在换3700x之前用的2600x,内存使用的是海盗船的复仇者3000频,打开xmp可以用,但是当我尝试着往3200突破一下的时候,电脑告诉我,你只要敢突破3000我就敢死,超频内存是假的???
        为了追求那200mhz的提升,我咬咬牙跺跺脚换了3700x。del进入bios把内存频率调到3200保存退出闭眼,睁眼,电脑居然没死?aida64烤内存也没卡。就这样我又尝试性的上了3400 3466都稳定运行,由于用的是家境贫寒迫击炮,就没有给我冲3600的机会。总而言之三代锐龙可以满足你内存超频的欲望。
      
    再说超频能力,虽然带x的处理器都有自动boost的能力,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人选择锁频让cpu随时运行在最佳性能状态。我的散热是堡垒360,锁4.4,电压1.45稳定,cpuz单核540。(9900k是580)建议大家不要买回来就直接锁4.4,体质有差异,散热有差异,超频需谨慎。(由于3700x使用的是7nm 制程,所以核心面积会更小,会有积热的情况,如果你从1600过来的,建议更换更高规格的散热器)
        3700x加持下LOL帧数猛增,显卡2070s ,2600x不能稳定200(单核性能提升真的香)
      
       锁4.3跑分
      
    3700x 8c16t相比于1600可以让你获得更好的多核生产力。买前生产力,买后打 游戏 ,作为一个臭打 游戏 的的,单核性能的提升也能让大家满意,总体来说,3700x是一款很好的中高端cpu,相比于1600,在 游戏 体验上有很大提升,内存频率支持的提高,也可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还是那句话,如果你不差钱,买3700x就对了。
        
    我觉得没必要。我现在用的是锐龙1700,说实话这个u干什么都行,日常用从没有过无法胜任的地方,我想1600应该也差不多。
      
    平时应用,CPU占用率并不大,如果只是日常影视 娱乐  游戏 ,不需要换的,因为差距体现不出来,都是性能过剩。
      
    不过,如果你是要作图,做模,渲染,视频编辑等工作,还是有必要换的,只是到了这程度,还是推荐你换锐龙39??。
      
    有钱可以任性,没钱还是精打细算吧,升级费钱却又没有换来看得见的飞跃式体验,只会让你后悔。
      
    升U就要升内存,升内存就要升主板,如果为了玩 游戏 ,这么好的U又要升显卡,然后两个功率一相加,电源也要换了,散热也许成了问题,机箱又要换,这样下来,基本上重新配个主机了。你看看你究竟需求是什么先,不要盲目升级某一个部件。
      
    个人觉得没必要,我办公电脑还用的是速龙,一样的够用,没必要追随真香定律,够用就行,这东西你买了之后就发觉也没什么,省点钱,加点内存条,加点硬盘之类的就够用了,玩 游戏 的话你目前的显卡也够用
      
    看各自需要! 换3代提升确实挺大的,尤其是单核性能上。如果经济实力允许,可以随便怎么任性
      
    如果经历实力不允许,1600应该还能再战几年!
      
    单纯打 游戏 不如换好显卡    渲染剪辑视频直播可以考虑换3700x当然还有更好的 不过现在3700x已经2000左右了 性价比高  而且不用换主板[呲牙]升级实在
      
    没必要,等两年直接捡4700x,性能提升2.5倍,只要1000块美滋滋
      
    有钱谁便上,没钱等等党

    zen是什么币


                    
    ZEN,大零币ZEC的小孙子。
    ZEN,由大零币Zcash的分叉币Zclassic分叉而来,是ZEC的小孙子。个人认为,ZEN太一般了,没有自已的特色技术。
    1,ZEC家族小辈。ZEC拥有匿名币中最牛的技术零知识的证明,进而出现许多应用、改进零知识证明的项目,如科莫多币KMD搡合了ZEC零知识证明和BTC的安全性,创新度不错;XZC改造了零知识的证明,形成的零币协议匿名性更好;超零币SERO应用零知识证明的同时,引入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是匿名币中唯一使用智能合约的;ARPA应用零知识证明时,引入隐私计算;ZEL更牛,类似于BTC+ZEC+ETH”,比特币的安全有了,ETH的智能合约也有了,币圈牛人赵长鹏也高度点赞。ZEN一味的分叉再分叉,没有特色。
    2,没有过硬的技术创新。ZEN作为ZEC的孙子(分叉路线:Zcash-Zclassic-Zencash),没有叫得响的技术创新,主要是在矿工利益、融资模式等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有些改进,无法与匿名币三大天王XMR、DASH、ZEC相比。

    拓展资料
    项目团队成员共约35人,分散在工程技术部,法务财务部,市场运营部,用户体验部,运营部,商务开发部,行政事务部等多个部门中。
    这个代币zen挖矿产生,在分配上号称是无预挖、无ICO、无天使轮、无基石轮、无创始人奖励、公平公正公开。”总量和比特币一样是2100万枚,其中70%用于挖矿,10%用于储备,20%用于安全节点。
    挖矿的方式也是POW基于工作量证明的方式,使用ASIC矿机Z9,A9 、A9++、Z11等。出块时间约2,5分钟,目前每个区块中包含12,5个代币。发行时间为2017年5月末,减半时间也是四年,目前仍然处于第一个阶段。采用的共识算法是POW+Equihash算法,目前已经挖出了750万枚,单价约39元人民币,最高价格约470元,最低价格约21元。已经上线了币安、火币,bittrex,okex、等主流交易所。
    使用的核心技术如下:融入了前沿的零知识证明技术,使用可持续的挖矿融资方式,较为去中心化,公平治理等。
    这个系统还具有如下特点:
    私密性。Zen 是一个保护隐私的平台,建立在零知识简洁非互动性知识参数 (zk-SNARKs) 技术基础上,具有去中心化安全节点架构。
    安全性。Zen是第一个在节点与中继节点层进行完全端对端加密的数字货币。
    反追踪。受保护交易经过了完全加密,却又可以在全网共识下被验证为真。发送方、接收方及交易金额隐藏在区块链上,使得 Zen 完全无法被追踪。
    抗破坏。Zen 拥有极度分散的节点网络。
    这个项目还设计了安全节点和超级节点。其中安全节点的年化收益高达25%,超级节点的年化收益达到了16%。
    最后还有一点小福利,如果你拥有gmail邮箱,你可以免费获得一枚zen,大概就是30元左右吧。
    综合看来,这是个POW挖矿公链项目,用户可以通过这个公链构建自己的侧链,在代币分配上项目方持有了30%,总市值排名约70名左右。但是挖矿方式普通人还是无法参与,这个公链使用用户还非常少,只有区区三个项目在使用,我不怎么看好。


    区块链BSC匿名币独角兽,DCS是如何成为早期红利的价值捕获器?


                    
    前言:
      
    2020年市场牛市如期而至,而在风口上的DeFi和NFT项目开始出现了狂暴的大暴涨,区块链技术各种底层技术比如公链、云存储、跨链、DAO等方面的技术开始逐步完善,开始出现了组合应用,走向落地化应用。交易所公链的崛起也让我们看到了各种的投资机会,但是在这波疯狂的上涨浪潮中很多投资者却意外踏空了,这也让我们意识到了,如果没有提前准备好还是很难从市场中找到好的投资机会。
      
    市场开始走向落地化的应用,我们可以看到上涨上万倍的YFI、几十倍的波卡、SNX、XVS、NXM、MANA、Storj等各个赛道的项目。而目前交易前匿名赛道并未全面的爆发,特别是关于交易所公链上的匿名赛道更是一个新的版图,更是目前值得用户去捕获早期红利的价值洼地。BSC链上的DCS成为价值投资者布局的优质价值标。
      
    1丶DeFi爆发,匿名成最接近落地的方向
      
    2021年1月10号,灰度的创始人BarrySilbert就曾说过2021年将会是匿名保护、去中心化以及抵制审查的一年。也就是说匿名币在加密货币中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能够有特定的应用场景解决用户目前关于比如像交易、支付或者其他方面的一些隐私保护问题。
      
    从DeFi的爆发来看,各种DeFi项目所能够承载的资金、用户和业务量越来越庞大,但是这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用户的数据完全可以通过各种区块链浏览器查询交易,对其他用户来说其实就是完全透明的,对用户来说完全没有隐私性。
      
    之前匿名币给用户的印象更多是像非法交易,但实际上匿名币开始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比如用户可以用来匿名交易、投票甚至是进行捐款等。
      
    我们常说的匿名币其实是一种在交易中可以隐藏发送方、交易金额或者接受方的特殊的加密货币。因为匿名币独特的重要性,从比特币诞生之后就开始出现了比特币的分叉匿名币Zcash。Zcash是基于比特币0.11.2版本代码上进行修改的分叉币,除了可以进行支付还可以让用户的交易有匿名的属性,随后又出现了ZEN、DASH、XZC、BEAM、GRIN、XMR等使用各种不同匿名技术实现的匿名币。
      
    匿名币经过长时间的技术迭代,开始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态势,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可以看到匿名币在加密货币技术的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开始走向落地化。很多的大户都开始除了屯比特币外,匿名币也成为他们的很好选择。
      
    而在交易所公链新出现的匿名币独角兽则是通过新的创新和技术实现方式,开始进入用户的视野,保护用户的资金隐私和安全,驱动区块链用户资产开始进入价值时代。
      
    2丶价值洼地,DCS成用户赚钱风口
      
    匿名币因独特的价值,一直以来备受投资者关注,特别是今年以来,灰度持续的加仓ZEN和ZEC,让很多匿名币都出现了不错的涨幅。对于用户来说,匿名币的投资风险小,而且这是一个有实际刚需的领域,特别是在支付方面,在未来这个技术逐渐走向了成熟,对用户来说都有相当大的投资回报。
      
    因为DCS是建立在BSC上的匿名币,对于用户来说其实这也是有相当大的早期价值。BSC曾出现过多个的DeFi暴涨的龙头项目,比如BNB、XVS、BAKE、CAKE,这也是在经历了漫长曲折发展,等整个风口开始爆发,这些项目才开始启动的。
      
    而DCS提出的Mix-ZK协议融合了包括零知识在内的数字资产安全与隐私的解决方案,其实是为用户打造了一个全新的交易模式。在BSC链上不断扩大的资金,目前净锁仓高达95.8亿美金,而最终将会有超过千亿美金的资金在DeFi锁仓上,会有更多的用户会因为刚需的问题而去使用匿名币,好比生态发展已经快7年的以太坊公链一样,在逐渐形成闭环的一个过程中依旧不断的出现个各种匿名的解决方案来完善整个生态体系,保护用户的资金安全。
      
    DCS这么一个重视用户隐私的区块链商业落地平台的愿景十分庞大,技术的创新可以解决很多目前市场出现的问题。比如我们此前在玩DeFi的时候,很多用户在Uniswap上进行交易就曾被撸羊毛的机器人阻击攻击,而且这种通过合约方式攻击的方式导致交易用户根本没办法去进行防守,只能够眼铮铮看着自身的资产遭受损失。
      
    对于用户来说,目前就是早期布局交易所公链的好时机,在早期的混沌时期项目价值较低时,投资的收益将相当的高,就好比此前的AXS,很多用户并不知道这个项目有什么价值,但元宇宙的风口一吹来,那整个项目就直接原地起飞,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有超过了几十倍的涨幅。
      
    在匿名币的赛道其实项目相当多,但是DCS的技术创新和匿名的解决方案其实是走在匿名技术前沿的,跟同赛道的项目相比也就拥有很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对于很多的匿名项目来说,性能方面其实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因素,比如你转个ZEN起码也得半个小时才能够收到,而在DCS就无需担忧,而且更为的简便,用户只需要在钱包中去进行操作。对于早期的参与者还可以通过DCS平台开发的开立凭证即挖矿的方式参与挖矿,参与DeFi的流动性挖矿获取DCS平台的收益。
      
    这就可以让用户获得较为早期的筹码,DAO也是项目一个很大的亮点,用户可以参与到DAO的治理中去,并获得节点治理的奖励。
      
    对于用户来说,早期发现投资标的,持有廉价筹码其实相当的重要,特别是对一个成长性很高的即是匿名项目,又跟DeFi生态特别相近的项目,都能够从中获得机会。
      
    3丶让币变得更有价值,DCS的全面价值赋能
      
    对于一个项目来说,在代币经济设计方面其实相当的重要,代币有好的经济体系和作用,才能够让代币不断的增值,让投资者受益。我们先来看下DCS的代币模型是怎么样的:
      
    在代币总量总共只有6000万个,筹码的分配相当的合理,因为目前DeFi爆火,筹码的最大份额主要是用户流动性挖矿,这对筹码分发的公平性很重要,这也能够给用户持续的激励,可以促进项目的长久发展。另外的30%主要是用户加密凭证的挖矿,这也是很多匿名币项目比较相同的,都可以通过挖矿获取项目的代币。而仅有5%流通于市场,这样更有利于提升DCS代币的价值。
      
    DCS项目在代币的设计方面其实是一种通缩型的代币,也就是代币的总量会随着用户的交易行为变的越来越少。从项目方的数据来看,用户每次从质押钱包提币就会销毁0.01个的DCS,直到总量销毁到2100万个为止,这其实是从另一个的侧面赋能了代币的价值,流通中的代币变少了反而能够让用户手中的代笔增值。
      
    另外DCS的产出机制也是跟比特币有点类似,都是减半的机制,减半的周期为5184000个的BSC区块高度,大概180天减半一次。
      
    在代币设计其实很有意思,还存在着一个手续费分红的机制,用户使用DCS加密凭证系统开立加密凭证过程会产生2%手续费,这个的50%就会按照全网用户DCS的质押量加权分配给用户,也就是持币可以分红。
      
    对于用户来说,其实持有DCS代币其实有相当多的好处,用户可以参与治理功能,也就是说参与投票决定部分项目的进展,项目的进展还跟社区有很大的关联作用,用户可以通过销毁DCS代币让增加新支持的币种合约,最重要的是用户可以持币参与分红,获得手续费的部分收益。
      
    总结
      
    匿名赛道的技术正在不断地迭代发展,未来匿名币的生态特别的重要,除了有特定的应用场景,其实还是需要跟其实技术去进行结合,完善项目的生态体系。就好比目前的大部分匿名项目仅仅只是用来交易,而DCS则是已经通过跟DeFi等技术的组合应用开始展示出独特的作用,着也是其他的匿名项目无法跟它相比的。
      
    另外,随着交易所公链的不断崛起,所承载的用户、资金以及业务规模的不断变大,对匿名项目的需求将会愈发明显,而DCS的价值也会因此不断的被赋能。特别是在项目的早期阶段,其实很多用户看到这个价值洼地就可以通过很廉价的方式去获取,当风口来临时将会让早期的参与者从种获得丰厚的回报。
      
    而DCS目前正是BSC上的匿名币独角兽,在区块链落地的大潮流中,将会有一席之地。

    AMD推出RSR技术,竟是“自掘坟墓”?


                    

      在刚刚结束不久的CES上不少厂商都拿出了一些压箱底的东西进行展示,并且也发布了不少的新品,其中AMD的锐龙6000系列、英特尔的十二代酷睿移动端及英伟达的移动端显卡,小雷之前都已经有相关的文章进行了详细的报道与解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不过,除了硬件之外,AMD还发布了一项让人惊喜的技术——Radeon Super Resolution,简称RSR。 这项技术是在AMD去年发布的FSR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融合了FSR技术的超强兼容性,同时直接植入到AMD的Radeon显卡中,让玩家和开发商无须再进行额外的操作即可直接在 游戏 中使用RSR技术。

      

    显然,这项技术就是对抗英伟达NIS的下一步动作,对于还在使用老显卡的朋友来说,这个技术的到来固然是一个好消息,但是RSR技术的实用性、效果到底如何,估计也是大家十分关心的事情。

      

      

      

    AMD的Radeon Super Resolution其实就是一个基于Radeon显卡的超分辨率图像升级技术,这也是与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FSR)最大的不同。在AMD的规划中,FSR技术更像是一个通用算法, 游戏 开发商可以通过在 游戏 内植入FSR的算法来让 游戏 支持该技术。

      

    有意思的是,FSR技术并不限制生效的硬件平台,这一点与英伟达DLSS及NIS绑定英伟达显卡有着很大区别,根据小雷之前的实测,植入了FSR技术的 游戏 可以在英伟达的显卡平台上开启相关选项,而且实际的效果并不比AMD显卡平台的差。

      

    所以,当时小雷一度将其称为低配 游戏 党的福星,虽然在开启最高优化档位后画面模糊了许多,但是一些原本无法正常游玩的 游戏 都可以流畅运行,从不能玩到能玩的进步已经足以让其受到玩家的拥护。

      

    而且,FSR技术甚至可以被应用在核显上,让核显党也可以一试单机 游戏 的乐趣,在CES 2022上,AMD就通过更新了FSR技术支持后的孤岛惊魂6来展示该功能的效果。

      

    在内置了FSR技术后,孤岛惊魂6这样一款2021年10月才发布的3A 游戏 ,在6800U的核显支持下都能够提供1080P中画质60FPS的 游戏 体验。是的,你没看错,Ryzen7 6800U,一颗针对轻薄本市场的低压移动端处理器。

        

    当然,Ryzen7 6800U本身的核显性能也十分强大,得益于RDNA 2架构的加持,据悉核显的最高性能足以媲美英伟达的GTX 1050Ti。凭借核显的性能就可以为我们带来最新的3A 游戏 游玩支持,那么根植于Radeon显卡的RSR技术又如何呢?

      

    从AMD的官方数据来看,在4K分辨率下开启RSR功能后,著名网游Warframe的帧数从222FPS提高到346FPS,同时画质的降低程度并不明显。而帧数的提升幅度则达到了55%,而且似乎还不是RSR技术的极限,根据官方的说法,通过调整原生分辨率,玩家还可以得到更大的帧数提升,只不过代价是画质将会下降得更加严重。

        

    实际上,这一点与FSR基本上是完全一致的,根据小雷的了解, RSR对比FSR最大的改进是不需要 游戏 开发商在 游戏 中植入相关算法就可以直接开启 。简单来说,玩家不需要苦兮兮地等待 游戏 厂商更新,就可以享受在 游戏 里得到类似于开启了FSR技术的体验。

      

    当然,前提是你的显卡支持并且驱动更新了RSR技术的开启选项,这一点也限制了不少的玩家,FSR与RSR可以说都有着各自的限制,前者需要 游戏 支持,但是适配所有硬件,后者需要显卡支持但是适配几乎所有的 游戏 。

      

    根据AMD给出的说法,RSR技术目前首先会更新到最新两代的Radeon显卡上,随后会逐步扩大支持的范围,甚至可能包括旧版的AMD显卡,届时还在用着RX 580甚至RX 570的玩家,也许同样可以一试最新3A大作流畅运行的感觉了。

      

      

      

    AMD有FSR和RSR,英伟达有DLSS和NIS,在一些网友看来,这些技术的出现就像是两个显卡厂商在“自掘坟墓”,因为这些技术的诞生都是建立在“让低性能的显卡满足3A 游戏 ”这个需求之上的,以上的技术在得到更好地优化与普及后会发生什么?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降低更换显卡的欲望和频率,就像iPhone手机一样,得益于系统优化和领先的处理器性能,iPhone用户的手机更换频率明显低于Android手机用户。

      

    虽然苹果每年仍然可以出货数千万台iPhone并且获得可观的收益,但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苹果庞大的iPhone用户存量的基础上的,否则其利润和出货量都会大幅度降低。

      

    话题回到显卡厂商身上,降低玩家的更换显卡频率,显然会降低显卡厂商的营收,并且对其每一年的收入造成打击。所以,虽然对于玩家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自己花的钱将变得更加保值,但是对于显卡企业来说似乎没有这样做的必要,毕竟显卡本身就不是必需品(手机则是大多数人的必需品)而且无法建立自己的用户生态,所以无法像苹果那样保有庞大的用户群体。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英伟达和AMD都要推出类似的技术,让玩家能够得到如此大的收益呢?良心发现还是另有所图?实际上,从相关技术的推出时间,我们就能够得到答案。

      

    两大显卡厂商中,英伟达是首先推出相关技术的,也就是DLSS 1.0,当时搭载在最新推出的RTX 20系显卡上,并且以此为卖点开始收割市场。彼时的AMD重心还在处理器领域,显卡领域刚开始发力,RX 5000系列显卡基本上是被英伟达的RTX 20系显卡彻底击败,从市场份额到玩家口碑均不如对方。

      

    可以说,当时不少购买RTX 20系显卡的玩家就是冲着DLSS技术去的,虽然当时支持DLSS技术的 游戏 还不多,并且不少玩家也出来唱反调称这项技术并不实用。但是在更低价位的显卡享受更高的帧数的诱惑下,不少玩家都抛弃了GTX 10系显卡转而购买RTX 20系显卡。

      

    然后,随着DLSS 2.0与RTX 30系显卡的发布,DLSS技术证明了自己的实用性,同时也获得了玩家的认可。 不少玩家更是非DLSS不买,只建议新玩家购入RTX系列显卡。对于英伟达来说,虽然短期来看确实让部分玩家降低了更换显卡的频率,但是却从AMD的手中抢到了不少的新玩家。

        

    随后,AMD也拿出了FSR技术来对抗DLSS,实际上也是无奈之举,如果AMD不能拿出类似的功能,那么在未来的市场中,玩家考虑到显卡的使用寿命,绝大多数可能都会倾向于选择英伟达的显卡。即使AMD将显卡价格调低也很难对英伟达的显卡造成威胁,而价格战如果无法对竞争对手造成伤害,那么就是刺向自己的毒刃。

      

    而在AMD推出FSR技术后,凭借广泛的支持性算是扳回了一局,英伟达则很快就拿出了NIS技术,NIS的作用类似于DLSS,但是支持的显卡范围则从RTX系列扩展到了GTX系列显卡,据悉最低可支持GTX 900系显卡使用。

      

    所以,DLSS、FSR等技术的出现,本质上来源于显卡厂商之间的市场竞争,英伟达希望能够以此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自己,在英伟达率先亮招的情况下,AMD自然是只能接招了。

        

    另一方面,从2020年开始的挖矿热潮也促使显卡厂商加速了相关技术的研发,随着大量的玩家抱怨自己买不到显卡,显卡厂商也必然需要做出回应,增加产能在短时间内很难实现,但是通过技术手段让玩家能够利用现有的硬件获得更好的体验,对于英伟达和AMD来说还是不难的。

      

    不管怎么说,玩家始终都是两大显卡厂商的基本盘,虚拟币市场本身的不稳定性,让显卡厂商不愿意也不敢放弃玩家群体,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对玩家的安抚措施。

      

    当然,还有一些别的原因,比如光追技术的应用导致 游戏 对显卡性能的要求暴涨,而英伟达和AMD短时间内还无法拿出满足需求的显卡产品,那么通过DLSS等技术,让 游戏 在光追模式下可以得到更好的帧数表现,也是提升玩家体验的一个关键点。

      

    所以,与其说是“自掘坟墓”,不如说是为了保住基本盘并且抢占竞争对手的市场,否则一旦玩家流失过多,对于新市场尚未稳定的显卡厂商来说也会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而且,面对未来的AR、VR等 游戏 应用的需求,DLSS等技术也是必需的一环,这些网友只看到了当下,却忽略了未来。

    目录[+]